第八节 心肌疾病
一、心肌疾病(切记:心肌炎不是心肌病)
1、分类:①扩张型心肌病;②肥厚型心肌病;③限制型心肌病;
④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吃饭限制了,身体不扩张了,也不肥了,导致的右室心律失常也好了)
年轻人出现了心衰,慢性,考虑扩张型心肌病。
2、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鉴别
|
扩张型心肌病(又叫收缩期泵功能衰竭) |
肥厚型心肌病 |
特征
|
心腔扩大,以左侧为主; 心肌收缩功能减退; 伴或不伴充血性心衰 |
左室或右室肥厚; 伴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左室流出道可有或无梗阻 |
病理 |
心腔扩大 |
非对性室间隔肥厚 |
病因
|
病毒性心肌炎为主要病因: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等。 |
常有明显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等 |
症状
|
充血性心衰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发生栓塞和猝死。 |
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困、运动时眩晕,甚至甚至丧失 |
体征
|
心脏扩大。可闻及奔马律,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 |
心脏轻度增大,能闻及S4,; 特点:流出道有梗阻的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
ECG |
房颤、传导阻滞等,ST-T段改变。病理性Q波少见。 |
左室肥大、ST-T改变; 病理性Q波多见,在I、aVL或Ⅱ、Ⅲ、aVF、V5、V4上出现,有时在V1可见R波增高,R/S增大。 特点:病Q测下45;倒T波高R波; |
超声心动图 |
特点:“一大、二薄、三弱、四小” (心腔大、室间隔和室壁薄、室壁搏动弱、二尖瓣口开放幅度小)确诊此病。 可见一个钻石样双峰图形。 |
确诊此病。可见到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后壁之比≥1.3; 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运动(SAM) Brockenbrough现象阳性 |
治疗 |
无特效治疗; β-阻滞剂、洋地黄(慎用容易中毒)、 利尿剂、 ACEI(扩张血管)。 |
避免使用洋地黄类等增加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主张:β-阻滞剂及CCB治疗。
|
补充:
影响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杂音的因素:
(1)杂音增强 屏气、Valsava试验、含化硝酸甘油(扩张外周血管)、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动过速、运动);
(2)杂音减弱 警察:别(b受体阻滞剂)动蹲(人取蹲位)下(杂音减弱)
二、心肌炎(主要是病毒性心肌炎)
1、病因
(1)心肌炎主要多发于青少年,主要是柯萨奇B病毒(CVB)。记忆:科比得了心肌炎。
(2)是心机本身的炎症病变,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记忆:两菌两体两虫)
非感染性:过敏,变态反应(风湿热、结节病等)、化学、物理(放射性)、药物(阿奇霉素等)。
心肌炎的病因与遗传无关
2、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约半数于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现adams-stokes综合症。体检可见与发热程度地不平行的心动过速,第一心音减弱、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可有心包摩擦音、心衰体征。
两大特点:
心动过速与发热不匹配(不平行):体温上高一度脉搏增加10次左右,为平行,反正不平
第一心音减弱:如果病人发热但是第一心音增强,不能诊断为心肌炎。
(2)心肌损伤指标:cTnI或cTnT、CK-MB增高;此指标与AMI相同,但心肌炎多见于20-30岁,AMI多≥50岁,以此可有助鉴别(做题技巧)。
年轻人+小白小梅升高=心肌炎
中老年人+小白小梅升高=心梗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用于确诊):发病后3周内,相隔两周的两次血清CVB中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或一次高达1:640,特异型CVB IgM 1:320以上,外周血白细胞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等,均是一些可能但不是肯定的病因诊断指标。
3、治疗:卧床休息、对症治疗。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