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发热
本单元的内容在2000~2009年中约考过l0题,其中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4题,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5题,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1题。本单元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其中发热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
一、概念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二、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1.常见病因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等。
2.发病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外源性致热原:来自体外的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也包括某些体内产物,如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2000、2001、2007)。
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2005)。
(2)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的疾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2007)。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3.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l℃。常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003、2005)。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即化脓性炎症、感染性心内膜炎(2000、2002)。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等。
(4)波状热:39℃以上,反复发热,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
(5)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 四、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3.单纯疱疹:大叶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4.淋巴结肿大:风疹、淋巴结结核等。
5.肝脾大: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等。
6.出血:斑疹伤寒、败血症等(2000)。
7.关节肿痛:败血症、猩红热等。
8.皮疹:麻疹、猩红热等。
9.昏迷:乙脑、中暑等。
历年试题
1.所测口腔温度为38.5℃属于(C)
A.正常
B.低热
C.中度发热
D.高热
E.超高热
2.不直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仅需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的致热源是(C)(2006)
A.肿瘤坏死因子
B.嗜酸性粒细胞
C.病原微生物
D.干扰素
E.白介素-1
解析:病原微生物不直接作用体温中枢,而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作用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3.发热伴出血疹可见于以下疾病,除了(D)
A.伤寒
B.斑疹伤寒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麻疹
E.败血症
解析:发热伴出血疹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4.稽留热最常见的疾病是(B)(2005)
A.肺结核
B.大叶性肺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疟疾
E.胸膜炎
解析: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5.一位发热患者,体温在39℃以上,未用任何退热降温措施,24h内体温波动达2℃以上,最低时体温仍高于正常。这种热型是(E) (2002/2006)
A.稽留热
B.波浪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弛张热
解析:一天内体温波动大于2℃,最低体温高于正常,符合弛张热特点。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