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主要累及淋巴和造血器官。临床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
(一)病理异常组织细胞浸润是本病的基本特点,累及范围广泛,除常见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处也可侵及非造血组织,如肺、皮肤、肾脏、消化道粘膜下肌层及浆膜层。恶组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异型组织细胞呈斑片状浸润,有时也可形成粟粒、肉芽肿样或结节状改变,一般不形成肿块也无所谓原发或转移病灶,与实体瘤有明显区别。在上述器官不一定每个都被累及,如有病变存在,其分布也不均匀。
(二)临床表现发热为首见及常见症状。多数为不规则高热,少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发热常持续不退,并随病程进展而升高,可伴畏寒甚至寒颤。
1.造血器官受累的表现有由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肝、脾和淋巴结因组织细胞浸润而逐渐肿大。肿大程度以脾为显著,一般达肋缘下3~5cm,其质地由中至硬,可有触痛,偶有隐痛。肝肿大质软至中,最大达肋下3~5cm。淋巴结多为黄豆至蚕豆大小,以颈及腋下最常见,少数表现腹块。病程后期出现黄疸,主要与肝损害有关,少数系肝门淋巴结压迫胆总管所致。
2.非造血器官受累的表现肺部病变很多见,患者有咳嗽、咯血并可出现呼吸衰竭,X胸片示有片状模糊阴影。浆膜腔积液也为常见表现,半数患者尸解中有胸水及心包腔积液,临床均被误诊。浆膜腔积液系由有关脏器及浆膜浸润外,低蛋白血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其他如脑部受累,临床可出现脑膜炎、失眠、截瘫、尿崩症及眼球突出。鼻咽部可见肉芽肿,可因新生物而致呼吸困难。心脏间质累及时,心电图有心肌损害和(或)心律失常表现。胃肠道器官有大量恶组细胞浸润可引起腹痛、腹泻、上消化道出血,以及类似肠炎、肠结核、部分肠梗阻甚至肠穿孔的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大多呈全血细胞减少。早期即有贫血,多为中度,血红蛋白也有低至12g/L者。血片中可半数以上白细胞计数少于4×109/L。血片边缘和末梢可见异型组织细胞。当大量异组在周围血中出现,白细胞数可升至10×109/L以上,称白血性恶性组织细胞病。
2.骨髓象多数增生活跃,增生度与异组浸润度有关。增生差者示病情已严重。多数病例骨髓中找到数量不等散在或成堆的异形细胞。异组分类尚不统一,一般分为以下三型:①异形组织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畸形。胞浆比一般原始细胞为丰富,并有空泡。核不规则,有时呈分叶状,偶有双核,核仁隐显不一,有时较大;②多核巨组织细胞:大小似巨核细胞,外形不规则,通常含核3~6个,彼此贴近或呈分叶状,核仁清晰;③吞噬型组织细胞:其形态与正常巨噬细胞类同,浆内常吞噬大量血细胞,包括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碎片、血小板,偶有少数中幼粒细胞。异形组织细胞和(或)多核巨细胞对恶组有诊断意义。吞噬型组织细胞在其他疾病也可出现,因此缺乏特异性诊断价值。
3.超微结构恶组细胞具有不规则短索状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小,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颗粒。借助电镜易与其他组织细胞相区别。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而不能以感染性疾病解释者,尤其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当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结合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中找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确立诊断。
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粟粒性结核、病毒性肝炎等,寄生虫病如疟疾、弓形体病等,结缔组织病以及疫苗接种反应等,骨髓中均可见到较多组织细胞,称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反应性增生呈良性过程,所见组织细胞多数正常,仅少数略有变形,个别细胞可类似恶组细胞,但形态大小较为一致,不能发现多核巨细胞。病因去除或原发病治愈,组织细胞增生也见消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大多增高或正常。
恶组尚须与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癌肿转移相区别。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淋巴结活检可用以鉴别诊断。
(五)治疗
1.环磷酰胺每日剂量为100~400mg注射或口服,总量可达8~12g。临床症状改善后每日减为50~150mg。缓解标准为一般症状改善,肝、脾及淋巴结缩小,骨髓象及血象中异常组织细胞消失。
2.联合化疗曾用COPP方案,但大多复发较快,中位数存活期约9个月。推荐CA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并吞3个疗程间加用博来霉素4mg/m2静脉注射。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