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四 临床表现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为4_24周(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7:8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一10周(平均5周)。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 多以发热起病,本期突出的症状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症状。本期末尿色逐渐加深似浓茶色,体征可有右上腹叩击痛。本期持续数日至2周,平均1周。
(2)黄疸期 巩膜首先出现黄染,继及皮肤,多于数日至2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黄疽多为肝细胞性。体征除黄疸外主要表现为肝大、压痛及叩击痛,脾也可轻度肿大。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肿大的肝脏、脾脏逐渐恢复正常。本期约需数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较多见。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有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便溏或低热。体征可有肝脏肿大、压痛,脾也可轻度肿大。
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此乃亚临床型感染。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慢性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月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做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在40%--60%,胆碱酯酶<4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无食欲、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常有高热,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黄疽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m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首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等肝性脑病表现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病,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
四、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疽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酸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疽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前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临床上常无特异性表现,很难确诊,须依靠病理诊断,B型超声波、CT及腹腔镜等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凡慢性肝炎患者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及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诊断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引起门静脉高压原因者均可诊为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还可将肝硬化区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