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单元 腹泻
本单元内容比较重要,考生需要掌握急、慢性腹泻的病因,腹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意义。这几部分内容均有可能在考题中出现,尤其是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急性腹泻
(一)常见原因
1.肠道疾病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溃疡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肠道缺血等。
2.全身性感染 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3.急性中毒 服食毒蕈、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如砷、磷等引起的腹泻。
4.其他 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5-氟尿嘧啶、利血平)等引起腹泻。
*(二)发病机制
1.分泌性腹泻:由胃黏膜分泌过多的液体而引起。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促胃液素瘤、血管活性肽瘤(VIP)所致的腹泻也属分泌性腹泻。
2.渗透性腹泻:是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或因服盐类泻药或甘露醇等。
3.渗出性腹泻:因黏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黏液、脓血渗出,见于各种炎症。
4.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动力性腹泻: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少,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胃 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2000)。
*(三)临床表现及意义
1.起病及病程:起病多骤然,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如为细菌感染,则初为水样后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肠阿米巴病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为明显。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显,而结肠疾病则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缓解或减轻。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二、慢性腹泻
(一)常见原因
1.消化系统疾病
(1)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萎缩及胃大部切除后胃酸缺乏。
(2)肠道感染:如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性肠病、血吸虫病、梨形鞭毛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3)肠道非感染病变: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吸收不良综合征。
(4)肠道肿瘤:结肠癌、结肠其他恶性肿瘤、小肠淋巴瘤。
(5)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除。
(6)肝胆疾病:肝硬化、胆汁淤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2.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促胃液素瘤、类癌综合征及糖尿病性肠病可致慢性腹泻。
(2)药物副作用:如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类等可致慢性腹泻。
(3)神经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可致慢性腹泻。
(4)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硬皮病、糖尿病、放射性肠炎等可致慢性腹泻。
(二)发病机制
同急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意义
1.起病及病程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炎症、吸收不良、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多数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亦可带黏液、脓血,见于慢性细菌性或肠阿米巴性病,但亦可见于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粪便中带大量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同急性腹泻。
历年试题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腹泻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
A.肠蠕动增强
B.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
C.肠腔内渗出物增加
D.肠液分泌增多
E.VIP的作用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