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便血
(一)常见出血病因及部位
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称为便血。其常见原因如下。
1.上消化道疾病 见呕血部分。
2.小肠疾病 肠结核病、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畸形、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3.结肠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及息肉病、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等。
4.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肛门损伤、直肠息肉、直肠癌、非特异性直肠炎、痔、肛裂、肛瘘等。
5.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等。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便血的颜色、性状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在肠道停留的时问有关。上消化道或高位小肠出血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故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近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便。
若短时间(4h内)出血量超过1 000ml,则大便可呈暗红色;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一般为暗红色或果酱色;若时间较长(超过l4h)时,大便亦呈黑色;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者,提示为肛门或肛管疾病出血,如痔、肛裂或直肠肿瘤引起的出血;阿米巴性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痢疾为黏液脓性鲜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血样粪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三)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3.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静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成紫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6.腹部肿块 便血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Crohn病等。
历年试题
1.成人出现大便隐血阳性时,消化道出血量至少大于(E)
A.10ml
B.9ml
C.8ml
D.6ml
E.5ml
2.成人发生黑粪时,消化道出血量至少达到 (E)
A.5~10ml
B.15~20ml
C.25~35ml
D.40~45ml
E.50~70m1
3.剧烈呕吐后出现呕鲜血的情况强烈提示 (D)
A.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B.慢性胃炎
C.消化性溃疡
D.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E.食管癌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