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细目一 病原学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SARS—CoV对温度敏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消毒剂作用5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杀死病毒。
细目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SARS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情况下传染性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强,在发病后的第2周左右传染性最强。一般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强。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
老年人以及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较易感染且感染后更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
SARS病毒可能具有广泛的动物感染谱。受感染的动物亦有可能是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病毒含量高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收治患者的医护人员、护理员、。共同居住者等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医生行口腔检查、气管插管时患者喷出呼吸道分泌物最危险。
四、流行特征
此次SARS流行于冬春季;主要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都市,农村地区病例甚少;有明显的家庭、医院及居民楼聚集发病现象;以青壮年(20一49岁)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细目三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病毒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内复制,进一步引起病毒血症。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受累可损伤呼吸膜血气屏障的完整性,同时伴有炎症性充血,引起浆液和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集成纤维素,进而与坏死的肺泡上皮碎屑共同形成透明膜。
SARS患者末梢血淋巴细胞减少,CD4+、CD8+、T细胞数均明显减少。
二、病理解剖SARS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细目四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1.14日。一般为2—10天
二、症状 起病急,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常呈持续性高热,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热程为1—2周。可有胸闷,严重者于发病6~12天以后逐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三、体征
SARS患者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偶有局部叩浊音、呼吸音减低等少量胸腔积液的体征。
病后2—3周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体征亦渐消失。肺部炎症常在体温正常后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极少数有基础病的患者可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