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细目一 病原学
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采集标本应及时接种。此菌的抵抗力极弱,室温下3小时,55~C5分钟即死亡,对寒冷、干燥热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细目二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为带菌者和患者。患者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但带菌者作
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亲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三、人群易患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6个月至5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新生儿发病少见。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四、流行特征
1.季节性冬春季发病较多,11—12月开始上升,3—4月达高峰,5月始下降。可能与冬春季气候寒冷、干燥,呼吸道抵抗力减弱,居住拥挤,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等有关。流行区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一lO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2.地区性遍及世界各地,
3.人群分布主要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非流行年以低年龄组为主。
细目三 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从上呼吸道进人人体后,大多数情况下无临床症状(带菌状态),部分可出现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出现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而获免疫力。如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病菌毒力强时,细菌可经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循环,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暂时性菌血症,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仅极少数感染者发展为败血症,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急性感染症状,并出现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肺炎等,其中以脑膜炎最多见。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细菌释放的内毒素。
二、病理解剖
流脑的基本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皮肤及内脏血管损害更为严重和广泛。皮肤、心、肺、胃肠道及肾上腺均有广泛出血。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主要在大脑两半球表面及颅底,所以可出现视神经、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脑神经的损害甚至为永久性的。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