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多为有机酸类化合物,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鉴于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将这类药又称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NSAIDs主要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
其共同作用如下:
1、解热作用: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乎无影响,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
2、镇痛作用
(1)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
(2)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绞痛无效。
(3)对慢性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疼痛、痛经等有良好疗效,无成瘾性。
镇痛机理:抑制PG的合成。
(1)PG可使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
(2)PG本身也有致痛作用。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
PG是炎性介质,参与炎症反应过程。
第一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一、水杨酸类
阿斯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acetylasalicylic acid)
【体内过程】
代谢:口服小于1g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大于1g时,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中毒:长期用药应监测血药浓度,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排泄: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经尿排泄,碱化尿液有利于其排除,防止中毒。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1)解热镇痛作用较强:常用其复方制剂治疗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乙酰水杨酸只影响散热过程,而对产热过程无影响,不影响正常人体温。)
(2)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24-48小时退热,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血沉下降,患者主观感觉好转。由于其控制风湿热的疗效迅速确实,故可用于鉴别诊断。
(3)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迅速镇痛,消退关节炎症,减轻关节损伤,首选类风湿。
第二节 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塞来昔布(celecoxib)、罗非昔布(rofecoxib)、尼美舒利(nimesulide)
抗痛风药
秋水仙碱(colchicine)、别嘌醇(allopurinol)、丙磺舒(probenecid)。
2、影响血小板功能
(1)小剂量乙酰水杨酸能使血小板中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TXA2的形成,产生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2)大剂量时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PGI2的生成,可促使血栓的形成。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梗患者,对TIA患者小剂量也可防止脑血栓的形成。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加重出血倾向。
3、水杨酸反应。
4、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阿司匹林哮喘(AD无效)。
哮喘患者服用乙酰水杨酸或其它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阿司匹林哮喘”。
5、瑞夷综合症(Reye’s syndrome)
6、对肾功能的影响:主要为老年人肾损害。
【药物相互作用】
与香豆素合用发生置换易引起出血。
与甲磺丁尿合用发生置换易引起低血糖。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增强抗炎作用,易诱发溃疡。
【禁忌症】
胃溃疡、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症、VitK缺乏症、血友病、哮喘、鼻息肉、慢性寻麻疹。
二、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paracetamol)
是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二者均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其中非那西丁不良反应较多,现除作为复方制剂的成分,不单用)以中枢作用为主。
三、吡唑酮类——保泰松(phenylbutazone)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抗风湿作用较强,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
抗炎及解热作用强,对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是最强的环加氧酶抑制剂之一。
五、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diclofenac,双氯灭痛)
六、芳基丙酸类——布洛芬(ibuprofen,异丁苯丙酸)、萘普生(naproxen,甲氧萘丙酸)
七、烯醇类——吡罗昔康(piroxicam)、美洛昔康(meloxicam)
口服易吸收,作用迅速而持久,半衰期45小时。
八、烷酮类—萘丁美酮(nabumetone)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