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第 2 页:细菌的致病性 |
第 3 页: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
第 4 页: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
第三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且个体间差异很小的免疫力,可代代遗传,并且是后天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一、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由:①屏障结构;②吞噬细胞;及③非特异性体液因素构成。
屏障结构指体表的皮肤、体内外通腔道粘膜的机械阻挡和分泌物杀菌物质的作用,以及表面菌群的拮抗作用。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不但选择性限制物质的交换,亦可部分阻挡瞰生物的侵入。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系,有吞噬、清理进入机体内微生物和清理衰老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作用。溶酶体内的消化酶是这些细胞具有清理机制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还是后天免疫的物质基础。体液因素正常体液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有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等杀菌物质。
二、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吞噬细胞吞噬后,有完全和不完全吞噬两种结局,完全吞噬,指病菌完全被吞噬细胞清理,或杀死;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未被吞噬细胞杀死,并被吞噬细胞携带转移至他处,引起扩散。不完全吞噬现象在特异性免疫产生后,可转变为完全吞噬,如巨噬细胞功能显著增
强,可促进结核菌隐性感染的康复。
三、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多数细菌在感染机体后,仅存在于吞噬细胞外的体液或组织中,称为胞外菌感染,例如,化脓性球菌的感染等,并可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和严重的临床症状。胞内菌感染,系少数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等感染,在临床相当长的阶段内,吞噬细胞处于不完全吞噬状态,其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的作用。产外毒素的致病菌感染,在霍乱弧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等感染,一般仅在粘膜面或局部寄生,毒素人血而致病,不引起菌血症;而鼠疫杆菌感染,则可引起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因此,在临床微生物检查时使用的方法是有区别的。胞外菌感染性疾病的恢复,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毒血症的康复,主要依靠抗毒素免疫治疗。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