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 |
第 4 页:第二节 登革病毒 |
第 5 页: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猪是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者,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高达100%,马为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蚊虫感染猪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既是传播媒介又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2、传播途径
乙脑病毒常通过蚊虫叮蛟而传播。已被证实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主要有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台湾蠛蠓、库蠓,甚至蝙蝠体内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二次发病者罕见。
3、致病过程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家畜和家禽在流行季节被蚊虫叮咬时,乙脑病毒随唾液侵入动物体内在肠细胞中复制增殖,经病毒血症侵犯唾液腺和神经组织,并再次复制,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成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特别是当年生仔猪最为重要,对乙脑病毒易感,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故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病毒血症和蚊带毒率,可预测当年人群的流行程度,并通过猪的免疫预防,可控制本病在猪及人群中的流行。
当带毒雌蚊叮咬人时,病毒随蚊虫唾液传入人体皮下。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等处的细胞中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成为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或只发生轻微的前驱症状。约经4~7日潜伏期后,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成为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即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但少数患者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发炎,造成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栓塞、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出现局灶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临床上表现为高烧、意识障碍、抽搐、颅内压升高以及脑膜刺激症。重症患者可能死于呼吸循环衰竭,部分患者病后遗留失语、强直性痉挛、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二)免疫性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这与病毒的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流行区成人大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持一年左右。补体给合抗体在发病2~3周后方可检出,体内持续存在约半年。中和抗体约在病后1周出现,于5年内维持高水平,甚至维持终生。流行区人群每年不断受到带病毒的蚊叮咬,逐渐增强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常随年龄而增高,例如北京市20岁以上成年人90%血清中含有中和抗体。因此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近些年来乙脑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应予以 重视。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