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或血清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荧光抗体具有安全、灵敏的特点,因此已广泛应用在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计数领域。根据荧光素标记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标荧光抗体和间标荧光抗体。间标荧光抗体中一抗并不直接连接荧光素,而是先将一抗结合到蛋白,然后带有荧光素的二抗再结合至一抗。通过二抗的结合,能将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随之带来的高背景也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近年来,随着荧光素和荧光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已经接近同位素检测的水平,直接标记的荧光抗体逐渐取代间接标记抗体。这些标记了荧光素的抗体直接结合至抗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使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免疫荧光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IgM抗体,做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利用单克隆荧光直接标记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亚类。通过流式细胞仪,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荧光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多标记染色。
2.放射免疫检测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技术,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放射性同位素具有pg 级的灵敏度,且利用反复曝光的方法可对痕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但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损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其敏感度可达ng 水平。常见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由于酶联免疫法无需特殊的仪器,检测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以及BAS-ELISA。间接法是先将待测的蛋白抱被在孔板内,然后依次加入一抗、标记了酶的二抗和底物显色,通过仪器(例如酶标仪)定量检测抗原。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由于高背景而特异性较差。目前已逐渐被夹心法取代。夹心法利用二种一抗对目标抗原进行捕获和固定,在确保灵敏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近年来,抗原的定量检测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在夹心法ELISA 的基础上,开发了多抗原检测试剂盒,能同时检测微量液相样本中多个抗原含量。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诊断的时间,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4.免疫金胶体技术
胶体金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胶体金颗粒,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最终将胶体金标记的二抗吸附于渗滤膜上,此方法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例题:
1、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毒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A、严重感染 B、免疫缺陷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肿瘤
3、T细胞主要位于淋巴结的
A、深皮质区 B、淋巴结 C、浅皮质区 D、髓窦
4、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
A、TCR B、CR2 C、CD3 D、FCR E、mIg
5、与外毒素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抗毒素 B、 细菌素 C、类毒素 D、 抗生素 E、干扰素
参考答案
1-5 ECAEC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