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充血 |
第 2 页:第二节 出血 |
第 3 页:第三节 血栓形成 |
第 4 页:第四节 栓塞(embolism) |
第 5 页:第五节 梗死(infarction) |
第三节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一)心血管内膜损伤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作用
抗凝:1、屏障
2、抗血小板粘集
3、抗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4、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促凝:1、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
2、辅助血小板粘附
3、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内膜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粘附在损伤的的内膜表面,释放ADP,合成更多的血栓素A2(TXA2),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互相粘集。
1、粘附反应
2、释放反应
3、粘集反应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
→静脉瓣的存在
→静脉血流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静脉壁较薄,易受压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的粘性有所增加。
(三)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分为遗传性高凝状态(最常见为第V因子基因突变)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形成过程:
①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血小板与胶原粘附
②血小板释放颗粒
③ADP、5-HT、TXA2激活血中血小板,血小板发生变形,并相互凝集
④血小板凝集堆形成,凝血酶释放,激活纤维蛋白,网络红细胞和白细胞,最后形成血栓,血小板粘附小堆形成的是血小板血栓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类型:
1、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粘集而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肉眼:灰白色小结节或敖生物状,质较坚实,粗糙、与血管壁紧密黏着
光镜:珊瑚状血小板梁、表面附中性粒C,梁间少量含红C的纤维Pr网
分布: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
V延续性血栓头部
2、混合血栓(血栓体部)
肉眼:灰白、红褐层状相间,粗糙干燥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
光镜:血小板樑,纤维蛋白,红细胞。
分布:左心房内球形血栓;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部位或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
V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3、红色血栓:又称凝固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肉眼:暗红色。
光镜:纤维蛋白网,血细胞。
4、透明血栓
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均匀红染。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的微循环内。
●根据血栓与血管腔的关系,还可将血栓分为闭塞性血栓与附壁血栓。心瓣膜上的血栓称为赘生物。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纤溶系统激活及蛋白水解酶释放,致血栓溶解吸收。
2、脱落栓塞:血栓软化后脱落,形成血栓栓子并随血流运行而致血栓栓塞。
3、机化、再通:在血栓形成的1-2天,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并逐渐取代血栓,这个过程称为血栓机化;出现新生血管使血流得以部分恢复称再通。
4、钙化:血栓中出现固体钙盐的沉积称钙化。表现为静脉石和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堵塞裂口,阻止出血及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①阻塞血管,影响血流;②脱落形成栓子,并发栓塞;③心瓣膜变形而致心瓣膜病;④出血,见于DIC。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