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概述 |
第 2 页:第二节 急性炎症 |
第 3 页:第三节 慢性炎症 |
第二节 急性炎症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一) 血流动力学改变——1.细动脉短暂收缩
2.细动脉扩张、血流加速
3.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速度减慢 ps.白细胞边集游出、红细胞漏出
(二) 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损伤
3.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4.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
(一)白细胞渗出
(1)边集和滚动
(2)黏附—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粘着是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的作用,已知的粘附分子有四类: ①选择蛋白类
(3)游出 ②免疫球蛋白类
(4)趋化作用 ③整合蛋白类
④粘液样糖蛋白类
(二)白细胞激活
1.吞噬作用
1)识别和粘着——调理素化吞噬
非调理素化吞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
2)吞入: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包住颗粒——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形成含有的小体,称吞噬体,再与吞噬细胞内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细菌就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死降解。
3)杀伤或降解——1.赖氧杀伤机制,这个机制靠的是活性氧代谢产物:超氧负离子(O2-)
过氧化氢(H2O2)
羟自由基(·OH)
2.氧杀伤机制:①溶酶体内细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能激活磷脂酶降解磷脂使微生物外膜通透增高和损伤
②溶菌酶可溶解细菌细胞壁
③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碱性蛋白(MBP):对寄生虫具有毒性作用
④酸性水解酶: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耗氧增加,糖酵解作用增加,乳酸增加,环境对细菌不利;并增强酸性水解酶的作用,降解死后的病原体。
⑤ 防御素(Defensin):存在于白细胞颗粒中,损伤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
2.免疫作用: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就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三)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作用:白细胞产物: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
三、炎症介质及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 炎症介质是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细胞或血浆释放的参与炎症反应并有致炎作用的化学介质。
· 炎症介质的来源和主要作用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 血管活性胺(组织胺和五羟色胺)
1) 组织胺来源:肥大细胞(结缔组织中)、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等颗粒中。
2) 在炎症中的作用:a 细动脉扩张。
b 细静脉的通透性增高。
c 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2. 花生的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3. 白细胞产物:主要来自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4. 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
5.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激活血小板、增加血管通透性、 引起支气管收缩。
6. 一氧化氮: 血管扩张、组织损伤、与活性氧代谢产物结合杀灭微生物。
7. 神经肽:如:P物质能增加血管通透性
2.体液中的炎症介质—1. 补体系统:血液中一组球蛋白,近20种,具有酶活性。
补体多数以非激活状态存在,在激活后才起作用
2. 激肽系统:激活后最终产物是缓激肽(九肽)
3.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一)变质性类
炎症以变质为主,渗出、增生都可有但不是主要的,如急性重型肝炎,主要表现肝细胞坏死,乙型脑炎,是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变化。
(二)渗出性类
最常见,以渗出为主要变化(渗出浆液、白细胞为主)又根据渗出的内容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一)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含有少量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发生部位: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发生表皮、表皮下可形成水疱;发生浆膜引起体腔积液,如胸腔、腹腔、关节腔积液,发生粘膜浆液性类,又称浆液性卡它。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易恢复消退。浆液渗出太多也会不利影响。如心包胸腔大量积液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的炎症,有大量纤维素。
发生部位: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发生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粘膜坏死组织、渗出的纤维素和中粒形成新的膜叫假膜,发生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发生在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 纤维素成绒毛状,如不能完全吸收就可机化、粘连,心包腔闭塞――缩窄性心包炎,可严重影响心脏功能,需要手术剥离心包。
·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大叶肺炎。 纤维素的吸收要靠中粒放出蛋白水解酶。如纤维素太多或中粒太少,不能完全吸收则机化,可在浆膜发生浆膜粘连,或在肺内发生肉质变。
三)化脓性炎:以中粒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 脓液――脓性渗出物)
由于病因不同,发生部位不同,又可分为:
1. 表面化脓和积脓
2. 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皮肤、阑尾、肌肉。
3. 脓肿: 局限性化脓性炎,并形成脓腔。
四)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大量红细胞,表明血管损伤重。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
五、急性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
(二)迁延为慢性炎症
(三) 蔓延扩散:
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机体抵抗力低,病原微生物不断繁殖,并沿组织间隙、血管或淋巴管蔓延。1. 局部蔓延:沿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扩散蔓延,局部蔓延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窦道。
2. 淋巴道蔓延:侵入淋巴管经淋巴液蔓延。
3. 血行蔓延:病原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引起蔓延。
(1) 菌血症:血中有细菌但未大量繁殖,不引起症状,细菌可很快被扑灭。许多炎症早期都有菌血症。
(2) 毒血症:细菌毒素或毒性产物入血,临床上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寒战、发烧等)或休克
(3) 败血症:细菌入血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并常有皮肤粘膜出血点
(4)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表现,还在器官、组织形成多发脓肿。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