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毛玻璃样肝细胞:HE染色光镜下,在HbsAg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可见部分肝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此种细胞为毛玻璃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查HbsAg反应阳性。电镜下见细胞质滑面内质网增生,内质网池内可见较多的HbsAg颗粒。
慢性(普通型)肝炎分型及其病变特点
分型 |
肝细胞变性坏死 |
肝小叶 |
轻度慢性肝炎 |
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 |
界板无破坏,小叶结构清楚 |
中度慢性肝炎 |
较明显,中度碎片状坏死,出现特征的桥接坏死 |
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
重度慢性肝炎 |
重度的碎片状坏死与大范围的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
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 |
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比较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电击型或恶性肝炎) |
亚急性重型肝炎[4] | ||
特点 |
少见,起病急,病程短(10天左右),病变严重,死亡率高 |
起病较急性重型稍慢,病程较长(数周至数月) | |
病理变化 |
肉眼观 |
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尤以左叶为甚。被摸皱缩,质地柔软,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1]。 |
肝体积缩小,表面薄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程度不一,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呈现黄绿色(胆汁淤积) |
镜下观 |
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2],仅残留网状支架[3];肝窦明显扩张、充血甚至出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肝小叶内及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 |
肝细胞大片坏死,结节状肝细胞再生;小叶内外可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肝小叶周边部有小胆管增生,较陈旧病变区结缔组织增生明显 | |
结局 |
大多在短期内因肝衰竭(肝昏迷)而死亡,其次为消化道大出血、肾衰竭、DIC等,少数迁延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
有治愈可能,多数转变为坏死后肝硬化 |
注:[1]因此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为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2]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的表现:肝细胞坏死广泛而严重,多从肝小叶中央开始并迅速向四周扩展,仅小叶周边部残留少许变性的肝细胞,肝细胞索解离,肝细胞溶解
[3] 网状支架因溶解坏死的肝细胞被清除而形成,数日后塌陷,残留的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
[4] 亚急性重型肝炎大多数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少数由急性普通型肝炎恶化形成
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肝细胞溶解坏死→肝细胞性黄疸(胆红质入血)、明显的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解毒功能障碍)、诱发肾衰竭/肝肾综合征(胆红素代谢障碍及血循环障碍等)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