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1.传染病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免疫功能。
2.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
急性携带:3个月。
潜伏期病原体一般不被排除体外。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甲类:城镇2h内上报,农村6h内上报。
乙类:城镇6h内上报,农村12h内上报。
丙类:城镇、农村均24h内上报。
5.乙肝病毒为DNA,其余均为RNA.
甲、戊主要为粪口感染,乙、丙、丁主要为输血血制品。
乙肝病毒有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丁型为缺陷病毒,必须有乙型存在。
戊型显性成人多见,隐性儿童多见。
6.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天,甲肝此期传染性最强),黄疸期,恢复期。
慢性肝炎:超过半年,迁延性(趋势好转)、活动性(症状明显)。
重型肝炎:急性(10天)。有肝臭、扑翼样震颤、胆酶分离(胆红素增高而转氨酶不高)等。
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型):较长时间梗阻性黄疸。
7.HBsAg(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表面抗体):保护性。
HBeAg(e抗原):传染性。
抗HBe(e抗体):复制减弱,传染性低。
HBcAg(核心抗原):复制活动,传染性。
抗HBc(核心抗体):IgM、高IgG现症,低IgG过去感染。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135
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145
8.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RNA),鼠类为传染源,有季节性。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引起出血。临表:三痛征(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酒醉貌),搔抓样出血点,大量蛋白尿,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防鼠灭鼠最关键。
9.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病毒(RNA),猪为传染源,蚊虫(三带喙库蚊)传播。临表:高热,抽搐,呼吸衰竭,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用于早期诊断。
10.艾滋病: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潜伏期平均9年。
11.伤寒:伤寒杆菌内毒素,2~4周排菌量最大,粪口感染。好发于回肠末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最具特征。临表: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中性粒、嗜酸性粒均↓。肥达反应抗O≥1:80,抗H≥1:160.1~2周首选血培养,3~4周首选粪培养,4~5周首选肥达反应。首选喹诺酮。
12.复发:退热后。
再燃: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