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疗
1.抑制胃酸的药物:
①首选奥咪拉唑(PPI);作用机制是抑制H+K+ATP酶。
②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
③抗胆碱药:阿托品。副作用是容易导致胃排空障碍。已淘汰。
④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也已淘汰。
2.根除HP治疗:
①PPI或胶体铋+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疗法;
②奥咪拉唑本身不能根治HP。用奥咪拉唑的目的:它能明显提高抗生素对HP的疗效。
③复查必须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
3.保护胃粘膜治疗:
胃粘膜保护剂主要有三种,即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和前列腺素类药物。
铋剂是唯一既能保护胃粘膜又能抑制HP的药。
4.中和胃酸:
氢氧化铝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是中和胃酸。
奥美拉唑不能抑制HP,只能抑酸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无论是否有并发症必须进行根除HP治疗。方法:p+k+a。
5.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大出血、急性穿孔、幽门梗阻(绝对的手术适应症)、癌变、复发。
(2)常用术式:胃大部切除术(首选)和迷走神经切断术。
①胃大切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②迷走神经切断术只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
(3)手术目的:治愈溃疡、消灭症状、防止复发。
(4)主要手术方法
①胃大部切除术:这是我国最常用的方法。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都能用。切除范围:60%。(切75%的是胃癌)
胃大部切除术分:毕I式和毕II式;
主要区别是:胃肠吻合口的部位不同。
*毕I式:胃、十二指肠吻合;胃溃疡(GU)首选术式;
吻合后的胃肠道接近于正常解剖生理状体;胆汁胰液不返流入残胃;术后胃肠紊乱引起的并发症较少;
*毕II式: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溃疡(DU)首选术式;
术后溃疡复发率低。
既有胃溃疡、又有十二指肠溃疡首选毕II式。
②迷走神经切断术:
单纯迷走神经切断术:全切;
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保留鸦爪支(支配胃排空,切除后易导致胃潴留)。
(5)术后并发征
早期并发症
①术后胃出血:
术后24小时内 → 术中止血不彻底;
术后4~6天 → 吻合口粘膜坏死脱落;
术后10~20天 → 吻合口缝线处感染。
②术后梗阻:
完全梗阻无胆汁、不全梗阻全胆汁、输出梗阻混胆汁、吻合梗阻无胆汁
输入段梗阻:
a.急性完全性梗阻:呕吐物量少;呕吐物为少量食物、不含胆汁;
b.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呕吐量多;喷射样呕吐;呕吐物为大量胆汁、不含食物;
输出段梗阻:上腹部胞胀,呕吐物有食物、有胆汁;
吻合口梗阻:呕吐物为大量食物、不含胆汁。
晚期并发症
③倾倒综合征:术后1~2年,属于晚期并发症。症状: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站立不稳。
a.早期倾倒综合征:进餐后30分钟内发生。根本原因:高渗性一过性血容量不足;
b.晚期倾倒综合征:进餐后2~4小时发生。根本原因:胰岛素分泌增多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主要发生在毕II式术后。
④碱性反流性胃炎:多于术后数年发生。
碱性反流性胃炎三大临床表现:“痛吐轻”:上腹持续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抗酸治疗无效,抑酸会加重病情(酸少了,碱更多)。病情严重,久治不愈者行R-Y吻合术。
⑤残胃癌:消化性溃疡术后至少5年后发生在残胃的原发性癌。
⑥营养性并发症:(低血糖不属于营养性并发症)
贫血:胃大部切除使壁细胞减少,壁细胞可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胃酸不足可致缺铁性贫血,可给予铁剂治疗;
内因子缺乏可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给予维生素B12、叶酸等治疗,严重的可给予输血。
腹泻与脂肪泻:粪便中排出的超过摄入的脂肪的7%则称为脂肪泻。可进少渣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应用消胆胺和抗生素。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