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染发生的原因
1.病菌的致病因素各种感染的发生与致病微生物的数量与毒力有关。所谓毒力是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入侵、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1)病菌有黏附因子:能附着于人体组织细胞以利入侵;许多病菌有荚膜或微荚膜,能抗拒吞噬细胞的作用而在组织内生存繁殖;或在吞噬后抵御杀灭仍能在细胞内繁殖,导致组织细胞损伤、病变。
(2)侵入组织病菌的数量和增殖速率:在健康个体,伤口污染的细菌数如果超过105个常引起感染,低于此数量则较少发生感染。
(3)致病菌的作用:致病菌的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等可分解组织、使细菌扩散等,常通称为病菌毒素。多种病菌可释出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等胞外酶,侵蚀组织细胞;玻璃质酸酶可分解组织,使感染更容易扩散。脓液的臭味、脓栓、气泡等,常与病菌胞外酶的作用相关。在菌体内产生后释出或菌体崩解后生成的外毒素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如破伤风毒素、溶血毒素等。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可激活补体、凝血系统与释放细胞因子等。
2.人体抗感染免疫人体抗感染的防御机制有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共同参与。机体对于不同类型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尽相同,感染所引起的损伤不仅来自病原体本身,也可以来自机体的免疫应答不当。
3.人体易感染的因素
(1)局部情况:①皮肤黏膜的病变或缺损,如开放性创伤、烧伤、脏器破裂或胃肠穿孔、皮肤溃疡、各种手术、穿刺等使屏障破坏,病菌易于入侵;②留置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处理不当为病菌侵入开放了通道;③管腔阻塞、内容物淤积,使细菌繁殖侵袭组织;④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使得吞噬细胞不能有效发挥功能;⑤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水肿、积液,使得吞噬细胞、抗体等不能到达病原体入侵部位,降低了组织防御和修复的能力;局部组织缺氧不仅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还有助于致病菌的生长。
(2)全身性抗感染能力降低:①严重损伤、大面积烧伤或休克,可使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②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化等慢性疾病,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白血病或白细胞过少等,使患者易受感染;③使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接受抗癌药物或放射治疗,使免疫功能显著降低;④高龄老人与婴幼儿抵抗力差,属易感人群;⑤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因免疫障碍更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
(3)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备考攻略】
此知识点不常考查,建议了解即可。
【特别注意】
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
内容来源:医学教育网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