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症 状
第一节 发 热
【复习纲要】
1.起病时间及发病情况 发热开始的具体时间,是急性起病还是缓慢起病。感染性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发热、无菌性坏死物吸收发热多为急性起病,但也可以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2.病因及诱因 发热前有无明显原因,如劳累、受凉;有无感染表现,如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肠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输血或输液反应等;有无开放性外伤,包括头部外伤等。
3.主要症状特点
(1)应询问发热的高低,是低热(37.3~38℃)、中等发热(38.1~39℃)还是高热(39.1~41℃)或超高热(41℃以上);询问发热持续时间;是自行退热还是药物或物理退热。
(2)尽可能了解是哪种热型。
①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菌病。
⑤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⑥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4.病情发展与演变 了解发热是否经过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多伴有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②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菌病。
(2)高热期 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持续数周。
(3)体温下降期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①骤降 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②渐降 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