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
1.临床表现
(1)特点 起病缓慢,多呈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
(2)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和腹泻最为常见,腹痛位于左下腹,隐痛、绞痛,便后缓解。腹泻以黏液脓血便最常见,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后重。
(3)全身症状 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
(4)肠外表现 常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口腔溃疡等。
(5)如有并发症则有相应表现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大出血、肠穿孔等。少数亦可出现肠梗阻。
2.临床类型
(1)轻型 临床最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与便秘交替、黏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变届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2)重型 较少见。急性起病,症状重,有全身症状及肠道外表现,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加重,累及全结肠,并发症也较多见。
(3)暴发型 最少见。
3.体征
(1)轻型患者常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2)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肌紧张、反跳痛,或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直肠指检常有压痛。
【鉴别诊断】
1.特异性肠道感染 慢性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病毒等引起的肠道感染。
2.阿米巴肠炎。
3.血吸虫病。
4.克罗恩病。
5.大肠癌。
6.肠易激综合征。
7.其他 还应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病、真菌性结肠炎等鉴别。
【进一步检查】
1.结肠镜检查见病变部位肠管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附有脓苔,或可见肠管增厚、狭窄、假息肉。
2.钡灌肠 可见黏膜皱襞粗乱或细颗粒改变,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小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生化检查可有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低血钾。粪常规外观有黏液脓血,镜下见红白细胞及脓细胞。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型和暴发型者应住院治疗,反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待病情好转后酌情给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饮食。
2.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
3.手术治疗 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
【典型例题及得分要点】
例题
主诉:男性,40岁,装修工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5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多为阵发性隐痛,并排黏液脓血便,4~6次/天,便后腹痛无缓解。曾入当地医院检查,粪常规示: “红细胞(2+),白细胞(3+)”,诊断为“肠炎”,给予“氟哌酸、黄连素”等药物治疗,症状稍有好转,停药后复发,近半个月来服用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排便每日8~9次,不成形稀便,可见黏液脓血。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睡眠可,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检:T 37.8℃,R17次/分,P 90次/分,BP105/63mmHg,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率90次/分,未闻及早搏。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10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化验:血常规示ESR 35mm/h,WBC 9.3×106/L,RBC 3.25×1012/L,Hb 90g/L;粪常规:RBC (3+),WBC (4+)。
得分要点:
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1)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活动期、重度)。
(2)诊断依据
①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5个月余。
②T 37.8℃,R 17次/分,P 90次/分,BP105/63mmHg,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10次/分。
③血常规示ESR 35mmlh,WBC 9.3×106/L,RBC 3. 25×1012/L Hb 90g/L;粪常规:RBC (3+),WBC (4+)。
2.鉴别诊断(5分)
①慢性细菌性痢疾。
②阿米巴肠炎。
③血吸虫病。
④克罗恩病。
⑤大肠癌等。
3.进一步检查(4分)
①多次粪便的细菌培养+药敏。
②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
4.治疗原则(3分)
①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及防治并发症。
②药物治疗。轻、中度使用SASP(或5-ASA);疗效不佳的轻、中度者、重型和暴发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疗效不佳可用免疫抑制药。
③支持治疗。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