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腹外疝
一、腹股沟疝
【诊断】
1.腹股沟部出现可复性肿块。较大的斜疝肿块可进入阴囊或阴唇。
2.平卧位后已回纳的肿块处可触及缺损区。斜疝缺损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直疝位于耻骨结节上方略外侧。压迫缺损区可阻止肿块出现。
3.肿块在平卧后不能回纳,伴压痛,且变硬,如合并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常提示嵌顿疝。如果肿块已有较长时间不能回纳,但局部和全身症状不明显,则为难复性疝。若嵌顿疝不能及时解除,由于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坏死,成为绞窄疝,可致肠穿孔、腹膜炎。
【鉴别诊断】
除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外,还常需鉴别的疾病有鞘膜积液、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等。
【进一步检查】
对诊断可疑病例可行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岁以下婴儿,除发生嵌顿或绞窄需急诊手术外,有自愈可能,可暂不手术。
(2)对有合并症的,如腹水、心肺功能不全和严重尿路梗阻,应对合并症予治疗。可用医用疝带压迫腹股沟区暂缓症状和防止嵌顿。
2.手术治疗
(1)成人疝是不能自愈的,手术是治愈成人疝的唯一方法。常在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组织加强腹横筋膜、腹股沟前壁或后壁进行修补手术、使用人工合成材料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手术。
(2)对婴幼儿、儿童疝,或绞窄疝有肠管坏死、局部感染严重,仅做疝囊高位结扎手术。
(3)嵌顿疝应积极手术治疗,除嵌顿时间少于6h和很容易复位的予以手法复位外,都应急症手术。手法复位成功的也要嘱咐病人尽早择期手术。
二、股疝
【诊断】
1.腹股沟韧带下卵圆窝处出现一半球形肿块。老年妇女多见,肥胖病人易被忽视。
2.肿块突出后局部有胀痛、下坠感。
3.肿块嵌顿后有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鉴别诊断】
需要与腹股沟斜疝、大隐静脉曲张、腹殷淘淋巴结肿大等做鉴别诊断。
【进一步检查】
1.腹部X线检查 确定有无肠梗阻的影像特征。
2.局部B超检查 有助于确定是否在肿块处有肠管征象。
【治疗原则】
1.一旦诊断为股疝,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已嵌顿或绞窄的股疝,除积极准备急诊手术外要注意全身情况的处理。
2.最常见的手术方法是Mc Vay修补术,有两种经路:腹股沟上切口和腹股沟下切口。
3.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股疝,仅适用于无嵌顿和无绞窄的股疝。
【典型例题及得分要点】
例题
主诉:男性,56岁,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
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出现右下腹包块,呈可复性,行走时包块出现,有下坠感,有时包块在久站后可坠入右侧阴囊,平卧后可消失,无其他不适感。院外未曾系统治疗。
查体:T 36.5℃,P 75次/分,R 21次/分,BP 115/76mmHg,右腹股沟区可见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呈梨形,远端达右耻骨结节处。平卧时,右腹股沟仍较饱满,有包块感,外环口扩大并有冲击感,肿块消失后压住内环口改站立位肿块不再出现。肿块坠入阴囊行透光实验(一)。
得分要点:
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1)诊断 腹股沟斜疝(右侧)。
(2)诊断依据
①男性,56岁,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
②右腹股沟区可见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可坠入阴囊,平卧肿块消失后压住内环口改站立位肿块不再出现。
③透光实验(一)。
2.鉴别诊断(5分)
①腹股沟直疝。
②鞘膜积液。
③腹股沟肿大淋巴结。
3.进一步检查(4分)B超或CT。
4.治疗原则(3分) 手术治疗:疝囊高位结扎十修补术。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