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型题
1、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震颤是
A.静止性震颤
B.意向性震颤
C.姿态性震颤
D.扑翼样震颤
E.动作性震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考点:帕金森病及临床表现
解析:帕金森病的四项主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静止性震颤表现为规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运动,如“搓丸样”动作。震颤在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答案为A。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应在
A.24小时内
B.28小时内
C.36小时内
D.48小时内
E.72小时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考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解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因此A为正确答案。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可有
A.阵发性眩晕
B.复视
C.交叉性瘫痪
D.吞咽困难
E.运动性失语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考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以发作性偏瘫或单肢轻瘫最为常见,主侧半球病变常出现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常见症状为阵发性眩晕,累及脑干、小脑则可出现复视、交叉性瘫痪、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4、脊髓休克见于
A.脊髓胶质瘤
B.脊髓蛛网膜粘连
C.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D.脊髓空洞症
E.脊髓后动脉血栓形成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考点: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br />解析: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又称急性脊髓炎,是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病变。急性起病,迅速发展,早期常为脊髓休克,表现为四肢瘫或双下肢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A为因肿瘤引起的压迫性脊髓病,脊髓受压早期可通过移位,排挤脑脊液及表面静脉的血液得到代偿,外形虽有明显改变但神经传导通路并未中断,可不出现神经功能受损。B为因炎症引起的压迫性脊髓病,影响血液供应。D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E脊髓血管病,病变水平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发生截瘫,痛温觉缺失,尿便障碍,但深感觉保留。因此C为正确答案。
5、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不包括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肠毒素
E.内毒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考点:霍乱弧菌致病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鞭毛的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上,在肠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便急骤发病。选项A和B正确。霍乱弧菌无荚膜, 故选C。霍乱弧菌产生霍乱肠毒素,此毒素作用于粘膜上皮细胞与肠腺使肠液过度分泌,从而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选项D正确。.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选项E正确。
6、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C反应蛋白
B.自溶酶
C.荚膜
D.外毒素
E.内毒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考点: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因素
解析:肺炎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常为短链状,细菌外面由多糖体组成的荚膜为致病的物质基础。故选C。选项A,B,D,E均不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故都不正确。
7、在下列各种外毒素中,属于神经毒素的是
A.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
B.红疹毒素
C.肉毒毒素
D.白喉毒素
E.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考点:外毒素分类
解析: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但不是神经毒素。选项A不正确。红疹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使病人产生红疹。但不是神经毒素。选项B不正确。肉毒毒素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导致呼吸肌麻痹而致死 。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选项C正确。白喉毒素是由β棒状杆菌噬体毒素基因(tox+)编码的蛋白质。但不是神经毒素。选项D不正确。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是由Ⅰ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可引起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但不是神经毒素。选项E不正确。
8、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可用于细菌分型的合成性代谢物是
A.热原质
B.酶类
C.毒素
D.色素
E.细菌素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9、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阻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
B.抑制血小板聚集
C.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
D.降低血中钙离子浓度
E.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考点: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
解析: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加速抗凝血酶Ⅲ(ATⅢ)对多种凝血因子(Ⅱ,Ⅳ,Ⅹ,Ⅺ,Ⅻ等含丝氨酸残基的蛋白酶)的灭活,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所以选项C陈述正确,本题选C。
10、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髓质部的利尿药是
A.螺内酯
B.氨苯蝶啶
C.甘露醇
D.呋塞米
E.氢氯噻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考点:利尿药的作用部位
解析:呋塞米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及皮质部对Cl-的主动重吸收和Na+的被动重吸收,使原尿中的Cl-、Na+浓度增高,而使髓质间液的NaCl浓度降低,从而分别影响了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使大量等渗尿液排出体外,产生强大利尿作用。所以选项D陈述正确,本题选D。其他常用的利尿药主要根据其作用部位:(1)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的利尿药 噻嗪类、氯噻酮等,为中效利尿药。(2)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的利尿药 螺内酯(醛固酮抑制剂)、氨苯蝶啶等,为留钾利尿药。(3)尚有不归属于利尿药而又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即黄嘌呤类(如氨茶碱)、成酸性盐类(如氯化按)以及渗透性利尿药(该类药物现分类为脱水药,如甘露醇)。选项A,B,C,E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选项。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