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11 页:答案解析 |
第61题
试题答案:E
第6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特点;
1.浅表者可见肿块
相应的可见扩张或增大增粗的静脉。一般较硬、移动度差、无包膜。位于深在或内脏者,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肿块生长速度较快。
2.疼痛
肿块的浸润性生长、膨胀、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空腔脏器可致痉挛,产生绞痛。
3.溃疡
体表或胃肠道的恶性肿瘤生长快,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感染可致溃疡。常呈菜花状,或表面有溃疡及恶臭血性分泌物。
4.出血
与体外相交通的恶性肿瘤,发生溃破、血管破裂可致出血;在上消化道者可有呕血或黑便;在下消化道者可有血便或粘液血便;在胆道与泌尿道者,除见血便和血尿外,常伴局部绞痛;肺癌可并发咯血或血痰;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5.梗阻
肿瘤可导致空腔器官阻塞,随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症状。胰头癌、胆管癌可合并黄疸,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肠肿瘤可致肠梗阻,支气管癌可致肺不张。
6.转移的症状
区域淋巴结肿大,相应部位静脉回流受阻,致肢体水肿或静脉曲张。骨转移可有疼痛,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肺癌、肝癌、胃癌可致癌性或血性胸、腹水。
恶性肿瘤早期虽无明显的特异的全身症状,但也可出现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或并发感染出血,则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恶病质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表现。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
☆☆☆☆考点7:恶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
应用X线、超声波、各种造影、核素、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等方法取得成像,检查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形态与大小,判断有无肿瘤,分析其性质。
1.X线检查
(1)透视与平片:肺肿瘤、骨肿瘤可见特定的阴影,钼钯X线可检查软组织肿瘤。
(2)造影检查:①应用对比剂,如钡剂作钡餐与灌肠,或加用发泡剂,双重对比;用碘剂作造影。根据显示的充盈缺损、组织破坏、有无狭窄等,分析肿瘤的位置与性质;②器官造影,可经口服、静脉注射或内镜下插管,注入碘剂等对比剂,可观察肾盂、输尿管、胆囊、胆管、胰管的形态;③血管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经周围动脉插管,可显示患瘤器官或肿瘤的血管图像以帮助诊断;④空气造影,对脑室、纵隔、腹膜后、腹腔等肿瘤,以空气对比。
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显示肿瘤横切面图像,参考密度与CT值,判断肿瘤的部位与性质。
3.超声显像
是一种安全简便无损伤的方法,利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对声抗阻的不同所产生超声反射波的显像作诊断,有助于了解肿瘤所有部位、范围及判断阴影性质,广泛应用于肝、胆、胰、脾、肾、颅脑、子宫、卵巢、甲状腺、乳腺等疾病诊断。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成功率可达80%~90%。
4.放射性核素显像(ECT)
对某些组织亲和的核素进入人体内,显示该正常组织,而肿瘤部位不吸收核素形成缺损(冷区图像)呈占位病变。另一些核素在肿瘤部位放射性较其周围正常组织高,形成热区图像。通过扫描或γ照像机追踪其分布并记录图像以作诊断。
5.远红外热像检查
肿瘤局部代谢及血供的增减,影响局部表面温度,借此温差与其分布,应用远红外线摄影所示图像,可用以判断肿瘤的性质与代谢状况。
第63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7:痔;
1.概念
痔是直肠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直肠静脉丛瘀血、扩张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并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2.分类
(1)内痔: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覆盖。分为四期:
第一期:只在排便时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
第二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排便后自行还纳;
第三期:痔脱出肛门外需用手辅助才可还纳;
第四期:痔块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
(2)外痔:由直肠下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皮肤覆盖。
(3)混合痔:直肠上、下静脉丛均发生曲张,且相互吻合,称为混合痔。
3.诊断
(1)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血。
(2)痔块脱出:二、三、四期内痔可有痔块脱出。
(3)疼痛:内痔嵌顿或血栓外痔时可出现疼痛。
(4)痛痒:痔块脱出时常有粘液分泌物流出,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导痛痒。
内外痔的诊断一般不困难,但需与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疾病相鉴别。
4.治疗
治疗方法有调整饮食、坐浴等一般疗法;有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手术方法包括:结扎法、胶圈套扎疗法、痔切除术、痔环形切除术和血栓外痔剥离术。
第64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4:肱骨髁上骨折;
1.好发年龄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以儿童为多。
2.解剖概要
(1)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常见的骨折,有时可有血管、神经损伤的严重并发症。
(2)肘关节在伸直位,前臂完全旋后时,前臂与上臂之间可有10°~20°的外翻,称为提携角。
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从上臂的下段内侧逐渐转向肘窝部前侧,由肱二头肌腱膜下进入前臂。肱骨髁上骨折时,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易被骨折端刺伤,或被挤压在腱膜与骨折端之间,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或正中神经挫伤。桡神经与肱骨外髁较接近,故亦有被挫伤的可能。尺神经经过肱骨内上髁的后方,当骨折移位严重时,亦可被挫伤。
3.分类及其表现
(1)伸直型: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其临床表现为伤后时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局部压痛,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应注意:
血管损伤:血管损伤大多系挫伤和压迫后发生血管痉挛。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动脉搏动消失,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前臂股长缺血性坏死,纤维化以后形成缺血性股长挛缩,导致爪形手畸形,造成严重残疾。
神经损伤:包括①桡神经损伤:同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表现。②尺神经损伤:尺神经受伤后,除手部尺侧皮肤感觉消失外,环、小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呈爪形。拇指不能内收,其他四指不能外展及内收。③正中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偶可引起正中神经挤压性损伤,骨折复位后往往能自行恢复。受伤后可出现拇、示、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外展和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障碍。
(2)屈曲型:骨折线从后下方余向前上方。其临床表现基本同伸直型,但与伸直型不同的是在肘部后方可触到骨折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较少。
4.治疗
(1)手法复位和后侧石膏托固定 肘部肿胀较轻且桡动脉搏动正常者,可行手法复位及后侧石膏托固定。
(2)手术指征:若肘部严重肿胀,桡动脉搏动消头,患肢剧痛、苍白、发凉、麻木、被动伸指时有剧烈疼痛者,应立即作臂丛阻滞或给予血管扩张剂。如仍不能改善情况,应速行手术探查,若仅仅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手指颜色、温度、感觉正常,能伸屈自如无疼痛者,仍可先作持续骨牵引及应用血管扩张剂,一般在1~2天后,症状即可好转。
第65题
试题答案:D
第66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较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第8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化工制剂、染料、橡胶制品、油漆、糖精、烟草的污染有关。目前对癌基因、抗癌基因及遗传免疫在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更加重视。
1.病理
膀胱癌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与预后有关。上皮性肿瘤占95%以上,其中90%为移行细胞乳头状肿瘤;鳞癌和腺癌各占2%~3%,但恶性度较高,呈浸润性生长。非上皮性肿瘤罕见,由间质组织发生,多数为肉瘤如横纹肌肉瘤,好发于婴幼儿。按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核仁改变、分裂象等将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分为三级:Ⅰ级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Ⅲ级分化不良,属高度恶性;Ⅱ级分化居Ⅰ、Ⅲ之间,属中度恶性。
肿瘤浸润程度可分为:原位癌Tis;乳头状无浸润Ta ;限于粘膜固有层以内T1;浸润浅肌层T2;浸润深肌层或已穿透膀胱壁T3;浸润前列腺或膀胱邻近组织T4。
肿瘤分布在膀胱侧壁及后壁最多,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可为多中心。肿瘤的扩散主要向深度浸润,直至膀胱外组织。淋巴转移常见,浸润浅肌层者约50%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浸润深肌层者几乎全部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浸润至膀胱周围组织时,多数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多在晚期,主要转移至肝、肺、骨和皮肤等处。
2.临床表现
膀胱肿瘤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为4:1。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位于膀胱三角区肿瘤或浸润性肿瘤可有终末血尿、尿频和尿痛。大量出血形成血块或肿瘤坏死脱落堵塞膀胱出口可发生排尿困难和尿潴留。肿瘤晚期可融及下腹部肿块,并有双肾积水、肾功能受损、贫血等表现。肿瘤广泛浸润时腰骶部疼痛、下肢水肿。
3.诊断
(1)症状:由于膀胱肿瘤最常见,40岁以上男性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时应考虑膀胱的可能性。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和尿痛应与泌尿系炎症或结核进行鉴别。
(2)书法细胞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可找到肿瘤细胞,用于普查及肿瘤复发的监测。
(3)B超检查:能发现0.5cm以上的膀胱肿瘤,如应用经尿道超声扫描,能比较准确地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与分期。
(4)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肿瘤的重要手段,能直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和估计浸润程度。可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及肿瘤分化程度。
(5)X线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观察功能,上尿路有无肿瘤及梗阻性肾积水。
(6)CT、MRI:肾积水或肾显影不良常提示己侵犯输尿管口。膀胱造影时可见充填缺损,浸润膀胱壁僵硬不整齐。CT、MRI可发现肿瘤浸润的深度及有无转移。CT是术前肿瘤分期的主要依据。
(7)膀胱双合诊:了解较大肿瘤局部的浸润程度,大概估计肿瘤切除的可能性。
4.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免疫治疗、化疗和放疗。
(1)手术方式
①经尿道电烙或电切术:适用于数目不多、体积较小、蒂部较细的浅表乳头状瘤,即Tis、Ta、T1期。术后复发早期发现者,可反复进行电烙或电切。
②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T2、T3期,估计术后膀胱容量不小于100ml者。切除范围应包括距肿瘤基底部2cm的正常膀胱组织。
③膀胱全切术:适用于较大的、多发的。反复复发以及T2、T3期肿瘤。原位癌细胞分化不良、癌旁原位癌或已有浸润时应早行膀胱全切术。膀胱全切术包括前列腺和精囊 ,同时需行尿流改道。
(2)膀胱内灌注:最常用的是卡介苗(BCG)。120mg加盐水50ml,膀胱内保留灌注2小时。基本疗程是每周一次,共6次。另外,还用丝裂霉素、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等药物。主要适用于保留膀胱手术后预防或延缓肿瘤的复发。
(3)化疗:全身化疗多用于晚期膀胱肿瘤。也可选择髂内动脉插管化疗。
(4)放疗:不敏感。仅用于不宜手术的晚期病人的姑息性治疗。
膀胱肿瘤复发率较高,可高达80%。表浅的分化较好的肿瘤保留膀胱术后5年生存率80%,分化较差的仅为40%,浸润性肿瘤膀胱全切术后5年生存率16%~48%。
第67题
试题答案:D
第68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10:急性风湿病的治疗和预防;
1.休息
急性风湿热患儿需卧床休息至少2周,密切观察有无心脏受损的表现。若有心脏炎,应绝对卧床休息4周,待症状控制后逐渐起床活动。若伴心力衰竭,则应在心功能恢复后3~4周方能起床活动。
2.消除链球菌感染
肌注青霉素60~80万U,日二次,不少于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剂量为每日30~50mg/kg分4次口服。
3.抗风湿热治疗
(1)阿司匹林
每日80~100mg/kg,分次口服,两周后减为每天75mg/kg,持续4~6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严重时可考虑停药或改用激素。最好能测定阿司匹林血浓 ,使之维持在20~25mg/dl为宜。该药对控制全身症状和关节炎的效果尤为明显。
(2)肾上腺皮质激素
泼尼松日用量2mg/kg,分次口服。2~4周后减量,总疗程8~12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较阿司匹林强而迅速,用于阿司匹林不能控制的全身症状和有心脏损害者。极度严重的心脏炎伴心力衰竭时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0~20mg/kg,每日1次,视病情连用2~3天,多可控制心脏炎症,心力衰竭也随之缓解。
4.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凡发生心力衰竭者,均视为风湿热活动伴严重心脏炎,应即刻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可使用强心剂,宜用快速制剂,剂量偏小,不必洋地黄化,不宜维持给药,以防洋地黄中毒。同时应用吸氧、利尿及低盐饮食。
5.舞蹈病的治疗
本症有自限性,尚无特效治疗,仅采用支持及对症处理,可给予镇静剂。
6.预防
(1)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减少链球菌咽峡炎的发生。
(2)早期诊断和治疗链球菌咽峡炎,一旦确诊应及早给予青霉素肌注10天。
(3)确诊风湿热后,应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链球菌咽峡炎。长效青霉素120万U每月肌注1次为首选方案。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其他敏感抗菌药物。
第69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3: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1.一般疗法
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做好眼睛、口腔、皮肤的清洁维护;对昏迷患者可予鼻饲或全静脉营养,以保证足够热量;应经常变换体位,以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
2.控制炎症
(1)强化治疗阶段:联合使用INH、RFP、PZA及SM。此阶段为3~4个月,其中INH每日15~25mg/kg。开始治疗1~2周内INH全日量的一半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余量口服。
(2)巩固治疗阶段:继用INH,RFP(或EMB)。抗结核药物总疗程不少于12个月,或待脑脊液恢复正常后继续治疗6个月;RFP(或EMB)9~12个月,于病程早期开始治疗者可采用9个月短程治疗方案(3HRZS/6HR)。
3.降低颅内高压
(1)脱水剂:20%甘露醇,每次1~2g/kg,于20~30分钟内静脉注入,每日可用2~4次,2~3日后逐渐减少次数,约7~10日停用。
(2)利尿剂:一般于停用甘露醇前1~2天加用乙酰唑胺,每日20~40mg/kg(<0.75g/d)口服,根据颅内压情况,可服用1~3个月或更长,每日服或间歇服(服4日,停3日)。
(3)侧脑室穿刺引流。
(4)腰穿减压和鞘内注药。
(5)脑外科治疗。
4.对症治疗
5.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强的松)
每日1~2mg/kg(<30mg/d),一个月后逐渐减量,疗程8~12周。
第70题
试题答案:D
第71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3: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动力需克服肺通气的阻力方能实现肺通气。阻力增高是临床上肺通气障碍最常见的原因。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约占总阻力的30%,其中又以气道阻力为主。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倾向,为弹性阻力。用同等大小的外力作用时,弹性阻力大者,变形程度小;弹性阻力小者,变形程度大。一般用顺应性来度量弹性阻力。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可见顺应性(C)与弹性阻力(R)成反变关系:
顺应性用单位压力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V)来表示单位是L/cmH2O,即
肺弹性阻力和肺顺应性
肺具有弹性,在肺扩张变形时所产生的弹性回缩力,其方向与肺扩张的方向相反,因而是吸气的阻力,即肺弹性回缩力是肺的弹性阻力。肺的弹性阻力可用肺顺应性表示:
肺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内侧的液体层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回缩力,两者均使肺具有回缩倾向,故成为肺扩张的弹性阻力。肺组织的弹性阻力仅约占肺总弹性阻力的1/3,而表面张力的约占2/3,因此,表面张力对肺的张缩有重要的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表面活性物质可使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降得比血浆低得多,这样,就减弱了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防止了液体渗入肺泡,使肺泡得以保持相对于燥。此外,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也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使小肺泡内压力不至过高,防止了小肺泡的塌陷;大肺泡表面张力则因表面活性物质分子的稀疏而不致明显下降,维持了肺泡内压力与小肺泡大致相等,不至过度膨胀,这样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较为均匀的分布。
2.非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气道阻力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占80%~90%。非弹性阻力是在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加,故为动态阻力。健康人,平静呼吸时的总气道阻力为1~3cmH2O/L•S,主要发生在鼻(约占总阻力50%),声门(约占25%)及气管和支气管(约占15%)等部位,仅10%的阻力发生在口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
第72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4:血栓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1.血栓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2.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
完整的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抗凝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基底膜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粘附于胶原纤维。内皮的损伤和血小板释放反应可使ADP和血栓素A2产生增多;凝血系统的激活使凝血酶产生增多,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损伤的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在凝血途径以及内在凝血途径的激活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
(2)血流缓慢或涡流
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血液保持正常流速,以维持正常的轴流,血流缓慢或涡流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其中血流缓慢使轴流扩大,边流变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涡流常出现于动脉瘤、心室壁瘤和心房纤颤时的心房,并可引起血栓形成。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又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
(3)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小板增多或粘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多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大出血患者。在组织严重损伤、晚期肿瘤和内毒素性休克等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和粘性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加、产生组织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皿)浓度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表现为动脉、静脉内血栓形成,心瓣膜赘疵性血栓形成,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考点7:栓塞、栓子概念及栓子运行途径;
1.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异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为固态(如血栓栓子)、液态(如脂肪栓子)或气态(如空气栓子)。
2.栓子运行途径
(1)来源于右心或体静脉的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2)来源于左心或主动脉的栓子阻塞体动脉分支,最常见于心、脑、肾、下肢等处的动脉分支。
(3)来源于肝外门静脉的栓子阻塞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
(4)交叉性栓塞是指心脏或大血管有异常血流通路时发生的罕见栓塞,如左心房内的血栓脱落经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处抵达右心,可发生肺动脉及其分支血栓栓塞。
(5)逆行性栓塞常发生在静脉系统,由于腹内压升高,静脉内栓子逆行栓塞于较小静脉。
第73题
试题答案:C
第74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5: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脂性肾病,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1.病理变化
肉眼观,双肾肿胀,色苍白,切面肾皮质有黄白色条纹(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积所致)。光镜下肾小球病变不明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故称脂性肾病)。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内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观察亦无沉积物,主要改变是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可恢复正常)。
2.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水肿常最早出现,蛋白尿主要为小分子白蛋白,属选择性蛋白尿。一般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预后良好,尤其是儿童患者。成人患者预后稍差。
☆☆☆☆☆考点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数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故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变化
大体观双侧肾脏国到中度肿大,色红(充血),故称“大红肾”。若伴有出血点又称“蚤咬肾”。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严重者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伴微血栓形成,肾小管病变轻微,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间质充血、水肿、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电镜检查见肾小球基膜(GBM)和上皮细胞之间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有颗粒状IgG和补体C3沉积。
2.临床病理联系
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出现少尿(小球内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受压和阻塞而缺血,滤过减少,肾小管病变轻微重吸收正常,球、管功能失衡而少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由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大所致),水肿和高血压(由滤过减少,水、钠潴留引起)。
第75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卡马西平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卡马西平(酰胺咪嗪)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相似。治疗浓度时可阻滞Na+通道,抑制癫痫灶神经元放电。
本品可作为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也有良好疗效。对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及锂盐无效的躁狂症也有一定疗效。对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考点4:乙琥胺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乙琥胺为治疗小发作常用药物,对其他癫痫无效。
常见副作用有嗜睡、眩晕、呃逆;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等。偶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76题
试题答案:A
第77题
试题答案:B
第78题
试题答案:E
第79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2:抗原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完全抗原是既指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抗原,如微生物和异种蛋白质等。半抗原是指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如某些多糖、类脂和药物等。半抗原单独作用无免疫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即可获得免疫原性。用该种复合物免疫机体不但可产生针对蛋白载体的抗体,也可产生针对半抗原的抗体,免疫学中半抗原与抗原决定簇或表位具有相同的含义和作用。
2.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需要T细胞辅助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天然抗原如微生物、类毒素、卵清蛋白和羊红细胞等大多为TD-Ag。TD抗原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可产生IgG等多种类别抗体,并可诱导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无需T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天然TI-Ag种类较少,主要有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和聚合鞭毛素等。TI抗原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且只能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
3.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异种抗原系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例如(1)病原微生物及其结构成分,如细菌、鞭毛等;(2)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脱毒,保留原有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应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类毒素有破伤风类毒素(TAT)。(3)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它们常用于相应疾病的特异性治疗和紧急预防。抗毒素对人而言具有两重性,既是抗体又具有抗原性。
同种异型抗原是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性物质,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
自身抗原是同一个体中自身组织细胞在某些因素如感染、外伤、药物等的影响下,获得了抗原性,诱发对自身组织细胞的免疫应答,这类组织和细胞及其成分称为自身抗原。如晶状体蛋白等。
独特型抗原为TCR、BCR或Ig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型结构,它们可成为自身免疫原(即独特型)诱导抗原型抗体的产生。
4.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如动物、植物或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Forssma 首先发现在豚鼠脏器和绵羊红细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当时将这种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
第80题
试题答案:D
第81题
试题答案:D
第83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1:面神经;
1.解剖生理
(1)运动:面神经核在桥脑,纤维穿出脑干后在听神经上方(桥小脑角处)进入内耳孔后,又横过膝状神经节,出茎乳孔。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所有面部表情肌及镫骨肌等。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核上部支配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所以核上性(锥体束)病变仅影响对侧下半部面肌(颊肌、口轮匝肌)。
(2)感觉:味觉纤维起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方走,形成鼓索,参加到舌神经中,终止于舌前2/3的味蕾。面神经尚有副交感纤维支配舌下腺、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2.临床表现
(1)刺激症状:面肌抽动。
(2)破坏症状
①一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额皱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不能皱额、闭眼,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露齿提唇、鼓颊,常伴有味觉缺失(鼓索支损害)和听觉过敏(镫骨肌支损害)。
②核性:与周围性相同,但常伴脑干病损的其他症状,如交叉性瘫痪等。
③核上性(中枢性面瘫):仅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鼓颊),而上面部表情肌(皱额、闭眼)正常。
☆☆☆☆☆考点8:动眼神经;
1.解剖生理
起自中脑上丘平面的动眼神经核,其纤维向腹侧走行,由中脑脚间窝穿出,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与后交通动脉平行(故颅底动脉瘤常有动眼神经损伤),从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司眼球活动。动眼神经核上端的埃-魏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终止于眶内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分别司瞳孔缩小和晶体变厚而视近物。
2.临床表现
(1)眼肌麻痹:可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四种。
①周围性眼肌麻痹:上睑下垂,有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到很大限制。
②核性眼肌麻痹: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功能,如内直肌、上直肌,而其他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不受影响,多伴有邻近神经组织损害,常见于脑干的血管病、炎症、肿瘤。
③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多见的是一侧眼球外展正常,而另侧眼球不能同时内收,但两眼内聚运动正常。此因病变波及内侧纵束(如多发性硬化),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引起。
④核上性眼肌麻痹:破坏性病灶时,产生两眼同向活动障碍,即凝视病灶同侧,其特点为无复视;双眼同时受累;麻痹眼肌的反射性运动保存。
(2)复视:当某个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方向的运动丧失或受限,注视时出现复视,处于外围的映像是假象。
(3)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射改变
①瞳孔散大(大于5mm):见于动眼神经麻痹、沟回疝。双侧视神经完全损害而失明时,因光线刺激缺如,瞳孔亦散大。
②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霍纳综合征,还常伴有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两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可见于脑桥出血。
③瞳孔对光反射:其传导径路为: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两侧埃-魏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这一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第84题
试题答案:A
第85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和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别。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常见。幻听多半是争论性幻听或评论性幻听,也可以是命令性幻听或思维鸣响等;其他类型的幻觉虽然少见,但也可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见到,如幻视、幻味、幻触等。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可以非常具体、生动,也可以朦胧模糊,但多会给患者的思维、行为带来显著的影响,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妄想具有内容荒谬、对象泛化的特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最为常见,可见于各个年龄层,妄想的内容与患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2)被动体验(被控制感):病人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意志、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都是受人控制的,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病人有一种被加强的体验,常感到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是受别人控制的机器人。
(3)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楚情况下,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思维散漫。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语句之间也缺乏联系,即思维破裂。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的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不自主感,称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而赋予特殊意义,称词语新作。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的言语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单。
3.情感障碍
主要表现情感迟钝或平淡。情感平淡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事、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等。病情严重者可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现惊人的平淡。最后可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
在情感淡漠的同时,少数病人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吻合的现象,如为琐事而勃然大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后者称情感倒错。另外,抑郁与焦虑情绪也不少见。
4.意志与行为障碍
(1)意志活动减退和缺乏:病人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严重时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如此。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如吃一些常规情况下不能吃的东西(如污水、肥皂水),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称意向倒错。
(2)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在木僵时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精神运动无反应为特征。严重时病人不吃不喝,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肌张力增高,大小便潴留,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在木僵的基础上如果病人的肌张力高到能够让其四肢任意摆成各种姿势,并维持较长时间不变,这种情况称为蜡样屈曲。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下,如果抽掉患者所枕的枕头,患者可头部悬空,长时间地做睡枕头状,这种情况称为“空气枕头”。木僵的病人有时可以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
5.自知力
一般均受损害,绝大多数病人不认为自己的体验属于病态,不认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由于某些人恶意加害于他。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接受治疗,即使被迫接受诊治,也常常不予配合。
第86题
试题答案:B
第87题
试题答案:D
第88题
试题答案:E
第89题
试题答案:E
第90题
试题答案:D
第91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5:幼儿急疹;
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特征是发热3~5天,热退后全身出疹,并很快消退。
1.病因: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多见于6~18个月小儿,春秋两季多见。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致8~14日,平均10日。起病急,体温突然升高达39~41度,持续约3~5天,一般情况良好。热退9~12小时出现皮疹,皮疹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皮疹间有正常皮肤,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一般在2~3天内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3.治疗:无特殊治疗。对症处理。
4.预防:预后良好,注意隔离患儿。
第92题
试题答案:C
第93题
试题答案:B
第94题
试题答案:A
第95题
试题答案:B
第96题
试题答案:E
第97题
试题答案:A
第98题
试题答案:C
第99题
试题答案:A
第100题
试题答案:E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