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A1型题 |
第 4 页:A2型题 |
第 6 页:A3型题 |
第 8 页:B1型题 |
第 11 页:答案解析 |
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第2题
试题答案:A
第3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异烟肼;
1.临床应用
抗结核杆菌作用强大,是治疗各种类型结核病的首选药。除早期轻症肺结核单用外,均宜与其他第一线抗结核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对急性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应增大剂量,必要时采用静脉滴注。
2.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毒性
①周围神经炎:继发于维生素瓦缺乏,同服维生素取可以预防。
②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常因用药过量所致,可出现昏迷、惊撅,偶致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精神病等。
(2)肝脏毒性
多见于35岁以上、快代谢型患者,可致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
第4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4:淋巴细胞的分离和检测技术;
1.免疫荧光法
常用间接法检查淋巴细胞表面标志,鉴定细胞的群、亚群。如CD3+、CD4+、CD8+、mIg等。
2.流式细胞术
是借助流式细胞仪对免疫细胞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和分类的技术。
3.磁珠分离法
磁珠分离法是利用免疫磁珠进行分离细胞的方法。免疫磁珠(IMB)是特异性抗体与磁性微粒的交联物。IMB可通过磁珠上的特异性抗体识别并结合表达相应膜抗原的细胞。应用磁场,可分离结合IMB的细胞。如采用抗CD3特异性抗体IMB可分离T淋巴细胞。
4.T细胞的功能测定技术
(1)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人T淋巴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的刺激后可发生增生,转化为淋巴母细胞。以3H-胸腺嘧啶参人试验可测定淋巴细胞发生转化的程度。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人,T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刀豆蛋白A(ConA)是小鼠T细胞的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
(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器官移植前应取受体与供体的淋巴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以挑选合适的供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双向法和单向法。
双向法:将两个人体的淋巴细胞混合在一起培养,若二者的HLA分子不同,两个来源的淋巴细胞都会受到刺激而发生转化。根据转化的程度可判定两个个体淋巴细胞HLA分子的相异的程度。单卵双生子间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不发生转化。
单向法:将一个个体的淋巴细胞用丝裂霉素或放射处理使之失去自身的转化能力,但保留着抗原性。用这种淋巴细胞的未经处理的另一个个体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根据未经处理的淋巴细胞的转化程度来判定两个个体淋巴细胞HLA分子的相差的程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可发生转化。
(3)迟发超敏反应皮试:将已知量的抗原(如结核菌纯化蛋白衍生物)注射入前臂皮内,24~48小时后测定硬结大小,硬结直径大于10mm即被视为阳性。皮试阴性的人,可能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未接触过相应的抗原。
(4)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用效应性CTL和51Cr标记的靶细胞相互作用。被杀伤的靶细胞可释放51Cro测定靶细胞释放的51Cr产生的放射性,就可判定效应细胞应性CTL的细胞毒活性。用类似的方法也可测定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5.B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
(1)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将人淋巴细胞和不溶性的金黄葡萄球菌(B淋巴细胞分裂原)一起培养,以3H-胸腺嘧啶参入试验可测定发生B淋巴细胞发生转化的程度。细菌脂多糖是小鼠的B细胞分裂原。
(2)抗体生成细胞的测定:常用溶血空斑试验。在此实验中,抗体生成细胞分泌的Ig与绵羊红细胞(SRBC)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出现溶血反应。方法是将吸附有已知抗原的SRBC、待检的B细胞、补体及适量琼脂糖液混合,倾注平皿,温育1~3小时后,肉眼可见分散的溶血空斑,每一空斑中央含一个抗体形成细胞,空斑数目即为抗体形成细胞数。
第5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0:发绀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1.概念
狭义,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皮肤、粘膜呈青紫颜色;广义,还包括少数因异常血红蛋白所致青紫。观察部位: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血流丰富处,如唇、舌、颊部、鼻尖与甲床。
2.发生机制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致血红蛋白氧合作用减低或心内及大血管之间存在右→左分流,使动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50g/L(50g/100ml);或末梢血流缓慢、淤滞,使氧合血红蛋白被组织过多摄氧,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均可出现青紫。因此,严重贫血(Hb<60g/L)者,即使重度缺氧,亦难见发绀。
第6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56:黄疸的概念及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黄疸为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高胆红素血症,)使巩膜、皮肤、粘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如总胆红素为34μmol/L,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衰老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为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占80%~85%,10%~15%胆红素来自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即无效造血),另1%~5%来自肝的游离血红素及含血红素的蛋白质。正常成人每日生成胆红素总量为340~510μmol/L,平均425μmol/L。
(2)胆红素的运输:上述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于血循环中附着于血清蛋白上,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运载到肝。
(3)胆红素的摄取:在肝窦内,胆红素被肝细胞微突所摄取,并将清蛋白与胆红素分离,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胞浆载体蛋白Y和Z所携带,并转运到光面内质网内的微粒体部分。
(4)胆红素的结合:游离胆红素在微粒体内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主要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约占结合胆红素总量的75%。
(5)胆红素的排泄:可能经高尔基器运输到毛细胆管微突、细胆管、胆管而排入肠道。但无疑是主动转运、限速和耗能过程。结合胆红素进入肠腔后,由肠道细菌脱氢的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转变为胆红素,或未经转变再随胆汁排入肠内,从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有很多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排出。
第7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相关因素;
1.血流动力学因素
亚急性IE主要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血管病)。赘生物常见部位为异常血流下游的心内膜,可能与这些部位的压力下降和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高速射流冲击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容易引起感染,如二尖瓣反流束面对的左房壁、未闭动脉导管分流束面对的肺动脉壁等处的内皮受损。在压力阶差小、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时较少发生。
2.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病变
心内膜的内皮受损,其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于该处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形成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称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
3.暂时性菌血症
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粘膜创伤常导致暂时性菌血症。循环中细菌如定居于无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
感染与否取决于:(1)发生菌血症的频繁程度和循环中细菌的数量;
(2)细菌粘附于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的能力。草绿色链球菌从口腔进入血流的机会多,粘附性强,故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要原因;大肠杆菌粘附性差,虽为常见菌血症,但极少导致心内膜炎。
第8题
试题答案:C
第9题
试题答案:E
第10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4: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与常用化疗方案;
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1.HD
ⅠA、ⅡA期患者用扩大放疗;ⅠB、ⅡB、Ⅲ期和Ⅳ期患者用联合化疗加局部照射放疗。化疗先用MOPP(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或以环磷酰胺取代(COPP)方案。
2.NHL
对放疗也敏感但复发率高,因此首选放疗仅限于低度恶性Ⅰ、Ⅱ期,以及中度恶性工期的患者,Ⅲ期及Ⅳ期首选联合化疗,局部放疗仅为姑息治疗。首选化疗为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第11题
试题答案:D
第12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1.诊断
普通型流脑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发病,儿童多见)、临床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体征(脑膜刺激征)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及细菌性脑脊液改变(颅压升高,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升高为1×109/L,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核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2.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药物,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高度敏感,尚未出现耐药,作为首选药。此外,氯霉素通过血脑屏障较为容易,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疗效相似,用于不适合青霉素或氯霉素治疗的患者。
3.预防
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d;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到人多拥挤的人群;菌苗预防注射制剂为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磺胺类药。
第13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由于霍乱肠毒素的作用,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引起呕吐和剧烈水样泻,导致脱水、循环血量不足,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见抢救的首要措施是补充水和电解质,迅速扩容,纠正酸中毒。大量应用缩血管性血管活性药物不符合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
考点:
☆☆☆☆☆考点10:霍乱的治疗;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本病列为甲类传染病,故对患者应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培养致病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1.静脉补液法
静脉补液可采用5:4:1溶液,即每升液体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和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或用3:2:1溶液,即5%葡萄糖3份、生理盐水2份、1.4%碳酸氢钠液1份或1/6mol/L乳酸钠液1份。输液量与速度应根据病人失水程度、血压、脉搏、尿量和血细胞比容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50~10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4000、4000~8000、8000~12000ml。小儿补液量按年龄、体重计算,一般轻、中度脱水以100~180ml/kg 24小时计。快速输液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2.口服补液法
霍乱患者肠道对氯化钠的吸收较差,但对钾、碳酸氢盐仍可吸收,对葡萄糖吸收亦无影口向,而且葡萄糖的吸收能促进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口服液配方有:①每升水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和氯化钾1.5g;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氯化钠4g、碳酸氢钠3.5g、柠檬酸钾2.5g。成人轻、中型脱水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其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也可采取能喝多少就给多少的办法。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3.病原治疗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缩短腹泻期,减少腹泻量,缩短排菌时间。可首选四环素,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0.5g;小儿按40~60mg/kg/日计算,分4次口服,疗程为3~5日。对于四环素耐药株感染患者可予多西环素300mg/次顿服。其他如氟哌酸、红霉素、磺胺类及呋喃唑酮等也均有效。小檗碱不仅对弧菌有一定作用,且能延缓肠毒素的毒性,也可应用。
4.对症治疗。
5.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已6天,粪便隔日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如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5天方可出院。
☆☆☆☆☆考点7:霍乱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
1.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性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
2.流行病学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通常先发生于边疆地区、沿海港口、江河沿岸及水网地区,然后再借水路、陆路、空中交通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疫区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
3.病理生理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胃部,当胃酸缺乏或被稀释与入侵菌量较多时,弧菌即进入小肠,依其粘附因子紧贴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细菌崩解还可释出内毒素。霍乱肠毒素为分子量84kd的蛋白质,由亚单位A和B组成,不耐酸,不耐热。肠毒素借助于亚单位B与细胞膜表面的单涎酸神经节苷脂结合,使活性亚单位A进入细胞膜,A单位中具二磷酸腺苷(ADP)一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刺激ADP-核糖,使其转移到具有控制腺苷环化酶(AC)活性的三磷酸鸟呤核苷(GTP)结合蛋白中,使GTP酶活性受到抑制,GTP不能水解成GDP,使AC活性相对增强,促使细胞内三磷腺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浓度的急剧升高,抑制肠粘膜细胞对钠的正常吸收,并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化物和水,导致肠腔水分与电解质大量聚集,因而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呕吐。
第14题
试题答案:E
第15题
试题答案:C
第16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2:急性乳腺炎;
1.病因:
(1)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2)乳汁淤积。
其原因有:①乳头发育不良;②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③乳管不通畅。
(3)细菌入侵: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2.临床表现
(1)早期:乳房肿胀疼痛。患处皮肤红热并出现有压痛的硬块,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进展期:上述症状加重,疼痛呈搏动性,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出现寒战、高热、脉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3)后期:脓肿形成,穿刺可抽出脓液,脓肿若自行破溃,脓液可流入乳管、皮肤外或深部肌肉内。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3.治疗原则及切开引流的注意事项
(1)抬高乳房,暂停哺乳并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必要时用己烯雌酚、苯甲酸雌二醇或炒麦芽终止乳汁分泌。
(2)抗感染治疗,局部热敷。
(3)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应注意:①选取轮辐方向放射状、边缘或乳晕处弧形切口,以免损伤乳管;②波动不明显者,应先在压痛最明显处做穿刺定位;③切开后应用手指将各脓腔隔膜相互打通;④在脓腔最低处另加切口做对口引流。
(4)中医中药治疗。
第17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5:骨折的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演进期
在骨折部形成血肿,骨折端由于循环中断,发生坏死。血肿凝成血块,坏死引起无菌性反应。随着纤维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的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进而演变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端成为纤维连接。这一过程在骨折后2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新骨(膜内化骨),新骨不断增加并使两端愈合形成梭形,称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间及髓腔内纤维连接转化为软骨组织,称为软骨内化骨,并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内骨痂。两种骨痂愈合后即为原始骨痂。一般需4~8周。
3.骨痂改造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逐渐规则致密,骨折端的坏死骨不断清除和新生骨的爬行替代复活,则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一般需8~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不断被清除髓腔重新沟通,恢复正常结构。骨折痕迹完全清除。
第18题
试题答案:E
第19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肾结核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早期肾结核病变较轻而局限,适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多能治愈。严重肾结核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及术后均应进行抗结合药物治疗。
常有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0.3g,日一次口服;利福平0.6g,日一次口服;吡嗪酰胺1.0g,日一次口服;乙胺丁醇0.75g,日一次口服。一般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三联应用效果较满意。2月后改为异烟肼及利福平持续4~12个月。
2.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①无泌尿、男生殖系统以外活动性结核病灶;②手术前已适用足够剂量和时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③术中尽量保存肾正常组织。
(2)手术方法及适用证:①肾结核病灶清除术,适用于与肾盂不相通的肾结核空洞病灶,抗结核3~6个月无效者,可作手术清除结核病变组织;②肾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与肾盂相通但局限在肾脏的一极的结核病灶,经抗结核3~6个月后,可作肾部分切除术。由于近年来抗结核药物的疗效明显提高,以上两种手术已很少采用;③肾切除术,一侧肾脏广泛破坏,对侧肾功能正常者,可切除病肾。双肾结核应酰积极治疗后切除严重的无功能肾。一侧肾已无功能,对侧肾已严重积水,而肾功能代偿尚好者,可先切除无功能肾,后再设法解除引起肾积水的梗阻病因。
(3)肾造瘘术;适用于晚期肾结核,膀胱挛缩合并对侧肾严重积水伴尿毒症,不能耐受肾切除者,先作积水侧肾造瘘,待肾功能有所恢复,病情缓解后作结核肾切除。
(4)解除输尿管狭窄的手术;输尿管结核导致输尿管较局限的狭窄,肾积水但肾功能代偿好者,在抗结核治疗3~6个月后,切除狭窄输尿管行对端吻合术;如狭窄邻近膀胱,则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5)膀胱扩大术:结核性膀胱挛缩,切除病肾,再经3~6个月抗结核治疗炎症愈合后,无尿道狭窄,肾功能及膀胱三角区明显异常者,可行膀胱扩大术。多用乙状结肠扩大膀胱术,也可以行胃扩大膀胱术,效果较好。如有输尿管口狭窄,可将输尿管与扩大膀胱再移植。
(6)尿道狭窄处理:膀胱挛缩合并尿道狭窄难以恢复者,可选择以下手术治疗:①输尿管皮肤造口术;②直肠膀胱术;③回肠膀胱术;④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第20题
试题答案:A
第21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3:子宫脱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轻症者可有一般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可减轻。
Ⅱ度重及Ⅲ度者外阴部有块物脱出,走路时肿物变大,休息后可缩小,用手可还纳。Ⅲ度者甚至影响正常行走而只能爬行。有的甚至卧床休息用手都不能还纳。脱出物因摩擦而有溃疡形成。
Ⅱ度以上的患者常有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有的需取跪卧位或用手送回膨出的膀胱方能小便。因排尿困难,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甚至泌尿系感染。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失禁。
严重直肠膨出者,直肠在阴道后壁可形成一个袋,而粪便储存在其中而需要用手向后推挤方能解大便。
子宫脱垂能还纳者并不影响受孕,但妊娠子宫如脱出,可发生宫颈嵌顿、水肿,从而不能还纳,也不能经阴道分娩。如随妊娠子宫升高而不脱出者,多能经阴道分娩。
2.诊断
(1)病史和检查不难诊断。病史中有肿物脱出,还需经检查证实,不少患者将阴道膨出误认为子宫脱垂。同时还应检查脱垂程度及有无张力性尿失禁。
(2)取膀胱截石术位,不小便,嘱病人咳嗽,观察有无尿溢出,如有,检查者用食、中指分置尿道两旁,稍向前压迫,再嘱病人咳嗽,如能控制尿外溢,表示有张力性尿失禁。再嘱患者自行排空小便,消毒后,插入导尿管,检查有无尿潴留,潴留量多少。
(3)嘱病人向下屏气,见有无子宫颈脱出,或已部分脱出有无继续下降。其程度以屏气后为准。视诊中也应注意有无前后阴道壁、尿道膨出及其程度。阴道壁及宫颈有无溃疡。宫颈未外露者作阴道指诊,测量宫颈距阴道口距离,以cm计。阴道检查时还应注意两侧提肛肌之间的间距的大致宽度。会阴体裂伤程度。肛诊检查直肠膨出程度,肛门括约肌紧张度。
子宫脱垂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膀胱膨出;②阴道壁囊肿;③子宫内翻;④子宫粘膜下肌瘤;⑤宫颈肌瘤。
第22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体内营养基础;
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量
能量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依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取得,每克可供能量分别为:16.7kJ(4kcal),37 kJ(9kcal),16.7 kJ(4kcal)。小儿对能量的需要包括5个方面:
(1)基础代谢
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生命进行最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点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约需230kJ(55kcal)/(kg•d),7岁时需184kJ(44kcal)/(kg•d),12岁时需126kJ(30kcal)/(kg•d)。
(2)生长发育所需
此为小儿所特有,每增中1g体重约需能量21kJ(5kcal)。若能量供给不足,可使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婴儿期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126~167kJ(30~40kcal)/(kg•d),占总能量的25%~30%。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
指摄入和吸收利用食物时,机体的代谢增加超过基础代谢率,如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因蛋白质SDA最高,故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量的7%~8%,而混合膳食的年长儿仅需5%。
(4)活动所需
此项能量所需与身体大小、活动类别、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一般婴儿每日需62~84kJ(15~20kcal)/kg,12~13岁约需126kJ(30kcal)。
(5)排泄损失能量
通常摄食混合餐的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即每日损失能量33~46kJ(8~11kcal)/kg,当有腹泻或胃肠道功能紊乱时可成倍增加。
以上5方面的总和为机体所需的总能量。年龄越小相对地总能量需要越大,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460kJ(110kcal)/(kg•d),以后可按每3岁减420kJ(10kcal)减简单估计,约到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250kJ(60kcal)/(kg•d)。在安排小儿饮食时尚应考虑主要供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间的比例必须合宜,一般以总能量的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最为合适。年龄越小蛋白质供给量相对越多。
2.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万分,也是保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当摄入能量不足进也用作供能,故应摄入充足的其他供能营养素以节约蛋白质供组织增长和修复之用。婴幼儿期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处于正氮平衡,需要的蛋白相对较年长儿和成人为多。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动物蛋白质优于植物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由于赖氨酸含量较少,生理价值较低,大事蛋白质却富含赖氨酸,如豆米或豆面同食则可互补有无,提高膳食的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互补作用)。小儿不宜长期摄食单一的谷类食物,以免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
3.脂肪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也是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万分。某些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需依赖食物供应,称必需脂肪酸,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植物油含专长需脂肪酸较动物脂肪为多。脂肪组织是体内储能主要形式,又具保暖、隔热作用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婴幼儿的脂肪需要量为4g~6g/(kg•d),6岁以上减为2g~3g/(kg•d),婴幼儿每日总能量应有30%~35%来自脂肪,而必需脂肪酸供能占总能量的15~3%,不能低于0.5%。
4.碳水化合物
人体能量在磁场来自碳水化合物(糖类),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最终都分解为葡萄糖。作为机体能量来源,或转化为糖原或体脂储存。一部分与蛋白质或脂肪结合组成糖蛋白或糖脂,为体内重要物质,核糖及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重要万分。糖类所供给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三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之间应有一定比例,按供热 能计算,婴儿和1~4岁:蛋白质占15%、脂肪占35%、糖类占50%;4岁以上:蛋白质占10%、脂肪占30%、糖类占60%,以适应不同年龄小儿生理所需。
(1)总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供给充分,可对蛋白质起庇护和节约作用,使摄入的蛋白质少供能以保证组织的新生和修补;
(2)供给糖不足而脂肪较多,则脂肪氧化不全,产生大量酮体,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糖过多而蛋白质未达需要量,则能量已够而蛋白质不足,呈负氮平衡,小儿虚胖,甚至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
(4)若能量供应不足,虽供给充裕的蛋白质,仍可发生负氮平衡,小儿消瘦,肝肾负担加重,能耗增国,因蛋白质特殊动力作用大;
(5)若能量与蛋白质供给量均不足,脂肪、蛋白质首先供能,负氮平衡更明显,很快发生营养不良,故在膳食安排时必须合理处理三种供能营养素的比例,使其发挥最佳作用。
5.维生素与矿物质
这两类营养素虽不能供能,但参与酶系统活动或作为其辅酶,对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极其重要。维生素需要量虽极小,但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中获得。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B族和C)两大类。
6.水
水为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体内一切生化、生理过程都需要水。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较成人(60%~65%)为高。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越大,食物量多、蛋白质与无机盐含量高者需水增多。水的来源绝大部分来自饮用水及食物中含的水分,体内组织代谢及食物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水,称内生水,混合膳食约418kJ(100kcal)产生水12ml。
第23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2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临床表现;
围生期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儿多见,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它的临床表现:
1.轻度
临床表现较轻,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或过度兴奋,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颅神经检查正常,肌张力正常或增加,拥抱反向增强,其他反向正常,瞳孔扩大,心率增快,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中度
出生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颏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1~2周后逐渐恢复,但意识模糊进入浅昏迷并持续5天以上者预后差。
3.重度
临床表现常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出生至72小时或以上症状最明显,出现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伴惊厥。死亡率高,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由于选择性脑损伤的结果,临床上可出现两种不同的综合征;病变如在两侧大脑半球,其特点是惊厥发作常在生后第1天内出现,对抗惊厥药不敏感,同时有前囟隆起、颅缝分裂等脑水肿症状体征;病变如在丘脑、脑干核等处,其特点是婴儿惊厥持久,肌张力减低,有脑干功能障碍如瞳孔固定,无吸吮和吞咽反射等,但无脑水肿症状。此两种临床综合征可重叠出现。
第24题
试题答案:E
第25题
试题答案:B
本内容由宏伟医学时间原创,网址为http://www.yihongwei.com
第26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3: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通常包括属电磁波谱的X线和γ线,属粒子辐射的电子(包括β粒子)、质子、中子、α粒子,以及具有不同质量和电荷的亚原子粒子。
(1)对机体的影响
电离辐射过量照射可使人体发生各种类型和程度的损伤(或疾病),统称放射性疾病。放射性疾病为国家法定职业病,包括:
①全身性放射性疾病:1)急性放射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造血障碍、出血症候群、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毛发脱落,局部和全身并发感染等;2)慢性放射病:较长间内持续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引起的全身疾病者。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或急性损伤的晚期病人。临床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症候群、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造血系统改变、白内障、生育能力受损、皮肤病等。
②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
③放射性辐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线所致白血病。
(2)防护措施
应根据放射性工作种类和可能的受照方式(内照射和外照射)等进行综合性防护。控制辐射用量和减少接触是防护辐射损伤的关键。
①外照射防护
1)屏蔽防护:根据射线的种类和数量来决定屏蔽材料,如防X、γ射线用铝、铁、混凝土等高原子序数材料;防β射线用铝、有机玻璃或塑料等低原子序数物质;
2)距离防护:工作人员所受辐射的强度与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3)时间防护: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应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受照时间。我国现行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全身受照每年不超过0.05Sv(5rem)。
②内照射防护
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内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吸烟、进食等。
③清除污染
工作场所空气的保洁主要采取通风与过滤方法;工作产生的放射性“三废”有三种处理方法:
1)半衰期短、用量少的核素用消极放置和稀释,等放射性含量降至容许标准以下时按一般三废处理;
2)半衰期长、用量大的核素用特殊方法浓缩后送到指定的废物库统一存放处理;
3)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衣物,皮肤可用肥皂流水冲洗。
④辐射监测与卫生保健
辐射监测包括个人、场所和环境的监测。对放射性工作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尤其注意血象变化,凡患有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性腺疾病、骨髓疾病、显著内分泌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癌或癌前疾病等均不宜从事放射工作。此外,还应有一定的营养、休假等保健措施。
2.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等。其中,主要为慢性低强度辐照对健康的影响。
射频辐射防护对广播、电视发射塔和通信基站等项目建设必须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射频辐射作业人员的保护,主要进行辐射设备屏蔽,采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微波防护眼镜和防护服。受射频辐射作用有较明显功能障碍的作业人员,除对症治疗外,尚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第27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2:医德评价的意义;
医德评价是指病人、社会其他成员以及医务人员依据一定的医德原则、规范和准则,对医务人员、医疗卫生保健单位的行为和活动的道德价值所作出的评判。由上看出,从医德评价的主体上可分两种: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病人和社会其他成员对医务人员、医疗卫生保健单位的行为和活动的道德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自身对其医疗卫生保健行为和活动的道德评价。
医德评价是医务人员、医疗卫生保健单位行为和活动的监视器和调节器,因而也是维护医德原则、规范和准则的重要保障,并且使医德原则、规范和准则转化为医务人员、医疗卫生保健单位行为和活动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它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改善医疗卫生保健单位的医德医风以及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
第28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3:资料的保密;
1.对研究资料保密
在人体实验中有时会涉及到受试者的秘密或隐私,因此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要注意受试者资料的保密,例如要发表论文必须隐匿其姓名等。
2.医师与病人之间的保密
医师对病人的有关资料必须保密:如有关病人的某些病史和疾病、身体方面的畸形、夫妻生活、财产收入、子女血缘、宗教信仰等情况要为病人保密;而病人的不良诊断及预后、胎儿的性别等要对病人保密。
3.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的保密
研究者必须尊重受试者的隐私权,将在实验中获知的受试者的有关资料对外保密。
第29题
试题答案:E
第3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遇到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时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