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A型题 |
第 5 页:B型题 |
第 6 页:C型题 |
第 7 页:X型题 |
2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答案] C [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血管运动减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端由于血流减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以及微血流流态的改变等原因引起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出现组织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22.在判断休克时器官灌流不足,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脉压<10mmHg
B.尿量小于15ml/h
C.中心静脉压7~8cmH2O
D.皮肤苍白甚至发绀
E.收缩压<50mmHg
[答案] C [题解] 休克时如发生器官灌流不足,中心静脉压应下降,而中心静脉压7~8cmH2O仍然属于正常范围。
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
A. ↑↑ 、↑ 、 ↓
B. ↑ 、↑↑ 、↓
C. ↑ 、 ↑↑ 、↑
D. ↓ 、↑ 、↑
E. ↑ 、↓ 、↑
[答案] D [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容量增加,微循环出现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4.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需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答案] D [题解] 正确的输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应考虑到淤滞在微循环内的血量,采取充分扩容的方法;要正确的估计补液的总量,量需而入;通过动态观察静脉的充盈程度、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来指导输液。
25.休克时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的规律是
A.先正常后降低 B.先正常后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E.先降低后正常
[答案] D [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组织液返流入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降低;休克淤血性缺氧期血浆外渗到组织间液,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
26.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E.不灌不流
[答案] E [题解] 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微循环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微循环出现不灌不流。
27.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
A.DIC期 B.淤血性缺氧期
C.器官功能衰竭期
D.休克难治期 E.缺血性缺氧期
[答案] D [题解] 休克发展到难治期,即发生DIC或重要的器官功能衰竭时,临床上治疗十分困难,通常称此期为“不可逆”性休克期。A C为部分正确,D为最佳答案。
28.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心肌供血量减少
B.酸中毒、高钾血症
C.心肌内的DIC使心肌受损
D.MDF的作用
E.心脏前负荷增加
[答案] E [题解] 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除了与上述ABCD有关外,还与细菌毒素抑制心功能有关。心脏的前负荷增加,可使心肌初长度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29.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
A. 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
B.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
C. 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
D.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
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
[答案] C [题解] 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收缩痉挛,又刺激β-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了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通道,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
30.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 血管紧张素Ⅱ B.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
[答案] D [题解] 冠状动脉具有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对α-受体起作用,对β-受体作用较弱;而肾上腺素对α﹑β-受体都起作用。休克时,肾上腺素通过β-受体及局部扩血管的代谢产物使冠状动脉扩张,而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及血栓素A2却使冠状动脉收缩。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