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A型题 |
第 5 页:B型题 |
第 6 页:C型题 |
第 7 页:X型题 |
8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易诱发DIC的原因有
A.清除凝血酶功能减弱
B.清除纤维蛋白功能减弱
C.清除纤溶酶、FDP功能减弱
D.清除血小板功能减弱
E.清除内毒素功能减弱
[答案] A B C E [题解]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清除血液中内毒素、细菌、凝血酶、其它促凝物质、纤维蛋白、纤溶酶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功能,因此,其功能障碍会使凝血物质及促凝因素浓度相对提高,使正常的凝血和纤溶动态平衡破坏而容易诱发DIC发生。
82.由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S(PS)和蛋白C抑制物(PCI)构成的凝血调节系统具有以下哪些作用?
A.提高因子Ⅹa的凝血活性
B.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
C.增加因子Ⅴa的含量
D.增加因子Ⅷa的含量
E.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答案] A B C D E [题解] 活化蛋白(APC)在钙离子参与下使辅因子Ⅴa、Ⅷa从膜磷脂上脱落,从而灭活后两者的作用。APC亦能阻碍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上因子Ⅴa的结合,从而大大降低因子Ⅹa凝血活性。APC还能刺激VEC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有利于纤维蛋白(原)溶解,形成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也有利于增强抗凝作用。
83.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易诱发DIC的原因为
A.凝血因子增多
B.抗凝血酶降低
C.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
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减少
E.血小板减少
[答案] A B [题解] 妊娠末期,孕妇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多种凝血因子均增多,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也增多,而具有抗凝和促纤溶活性的物质,如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等却减少,故易诱发DIC。
84.恶性肿瘤晚期容易并发DIC与哪些因素有关?
A.肿瘤细胞释放组织凝血活酶
B.肿瘤细胞释放纤溶抑制物质
C.肿瘤细胞转移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E.肿瘤所在器官功能衰竭
[答案] A B C D [题解] 肿瘤细胞坏死可释放出组织凝血活酶而激发凝血系统;有些肿瘤细胞释放纤溶抑制物质;在肿瘤侵润或化疗过程中,会造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肿瘤细胞转移时,形成的瘤栓阻塞微循环;这些都能影响机体的凝血和纤溶活性而诱发DIC。
85. 在DIC发病过程中容易引起功能衰竭的脏器是
A.心脏 B.肾脏 C.脑
D.肺脏 E.肝脏
[答案] B D [题解] 根据临床统计资料,DIC时最容易引起功能衰竭的脏器是肾脏和肺脏,DIC时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30%~50%,并发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30%~40%。
86.急性DIC时产生休克的机制
A.出血 B.补体激活
C.FDP的大量形成
D.回心血量减少 E.儿茶酚胺增多
[答案] A B C D[题解] 急性DIC时产生休克的机制主要有:①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②广泛出血是血容量减少;③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④ 补体及激肽系统激活和FDP大量形成,造成微血管舒张及通透性增高。
87.DIC 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的消耗
B.血小板的消耗
C.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破坏
D.维生素K缺乏
E.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答案] A B C E [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而减少,由于凝血系统的激活,继发性纤溶活性也被激活并不断地增强,同时内皮细胞受损,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个器官明显出血。
88.DIC促使休克发生、发展的机制是
A.有效循环血流量的下降
B.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C.微血管舒张
D.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
E.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答案] A B C D E [题解] DIC时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并损害心肌,使心输出量减少。DIC时发生的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同时补体及激肽系统的激活和FDP大量形成,造成微血管舒张及通透性增高。
89.在DIC引起溶血性贫血中的表现
A.红细胞数目减少
B.外周血有红细胞碎片
C.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D.血细胞比积降低
E.血液粘度升高
[答案] A B C D[题解] DIC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外周血中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数目减少,血细胞比积降低,有特殊形状细胞和红细胞碎片出现,其血液粘度不仅不升高反而降低。
90.纤溶酶可水解下列哪些凝血因子?
A.凝血因子Ⅴ
B.凝血因子Ⅷ
C.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Ⅺ
[答案] A B D E [题解] 纤溶酶可水解凝血因子Ⅴ、Ⅸ、Ⅷ和Ⅺ。
9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呈阳性是由于
A.FDP的X片段的存在
B.鱼精蛋白使复合物中纤维蛋白单体与X片段分离
C.纤维蛋白单体及X片段解离后各自形成聚合物
D.纤维蛋白单体与X片段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E.鱼精蛋白与X片段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答案] A B C [题解]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而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FDP,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的早期X片段可与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和②纤维蛋白晚期降解产物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副凝试验利用鱼精蛋白使上述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与X片段解离,然后纤维蛋白单体和FDP又聚合成肉眼可见的凝胶状物析出,此即为阳性,提示DIC的存在。
92.患儿三岁,发热、呕吐、皮肤有出血点,从出血点涂片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治疗中出血点逐渐增多呈片状,血压由入院时的12.2/8.5kPa(92/64mmHg)降至8.0/5.3kPa(60/40mmHg),为尽快确诊是否并发了DIC,首先应进行下列哪些实验室检查?
A.血小板计数
B.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C.D-二聚体检查
D.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E.FDP试验
[答案] A B D [题解] 患儿患有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且有出血表现,应怀疑是否并发DIC,首先应作DIC筛选试验,作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以了解有无凝血物质减少和凝血系统激活。
93.某重症肝病患者,因鼻衄和上消化道出血入院,为鉴别出血是由于肝病所致,还是在肝病的基础上并发DIC,应作下列哪些实验室检查?
A.血小板计数
B.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C.D-二聚体检查
D.因子Ⅷ含量测定
E.3P试验
[答案] A B C D E [题解] 不伴有DIC肝病患者,3P试验阴性,凝血因子Ⅷ含量正常或较高,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延长,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D-二聚体可增多,因为大量腹水中的纤维蛋白入血;而伴有DIC 肝病患者,3P试验大多数为阳性(约70%左右),凝血因子Ⅷ含量常减少,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延长, 血小板计数减少,D-二聚体增多,是继发于纤溶亢进。
94.DIC的治疗中下列哪些治疗原则是正确的?
A.使用肝素须坚持“宜早勿晚”的原则
B.确诊为急性DIC后可静脉输入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
C.DIC出血明显时立即使用6-氨基己酸
D.凡是DIC都可使用链激酶
E.输入新鲜血浆需在充分抗凝疗法的基础上
[答案] A B C E [题解] 肝素的作用机制是促进AT-Ⅲ中和凝血酶及已激活的凝血因子Ⅻa、Ⅹa、Ⅺa及Ⅸa的作用,所以为防止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使用肝素须坚持“宜早勿晚”的原则;低分子右旋糖酐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减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性,可作为肝素治疗的有效辅助药物。当DIC需补充血容量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比输血或血浆更合适;使用6-氨基己酸目的在于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降低纤溶活性;DIC发生明显出血时,只能在肝素化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纤溶抑制剂。使用链激酶的目的在溶解血栓,理论上溶栓剂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实际上应用时往往加重出血,尤其是在已发生继发性纤溶时更为显著,故在DIC治疗中加用溶栓剂应慎重,必须严密监视出血性并发症,绝不能一经诊断DIC即使用溶栓剂。在充分抗凝疗法的基础上可输入新鲜血浆、血小板悬液等。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