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A1型题 |
第 4 页:A2型题 |
第 6 页:A3型题 |
第 8 页:B1型题 |
第 11 页:答案解析 |
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近球小管对的重吸收;
滤液中约85%的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以CO2扩散的形式进行。小管液中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上述Na+-H+交换分泌到管腔内的H+结合生成H2CO3,H2CO3迅速分解为CO2和H2O,CO2即扩散入上皮细胞,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在此酶的作用下,CO2即与细胞内的H2O结合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和H+,而与Na+一起转运回血。由于以CO2扩散的形式重吸收,所以其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第2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指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与中枢神经元之间、中枢内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连结部位。经典突触为化学性突触,其信息传递媒介为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即引起前膜上的一种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于是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Ca2+进大前膜后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降低轴浆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位移;二是消除突触前膜内侧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和胞裂,最终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如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触传递的过程。
第3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氨基酸与多肽;
1.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
(1)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式
氨基酸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有20种,除甘氨酸外均属L-α-氨基酸。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式为:
连在桟OOH基团上的C称为α-碳原子,不同氨基酸其侧链(R)各异。
(2)氨基酸分类
体内20种氨基酸按理化性质分为4组:①非极性、疏水基酸;②极性、中性氨基酸;③酸性氨基酸;④碱性氨基酸(见下表)。
2.肽键与肽链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去水缩合形成肽链,在相邻两个氨基酸之间新生的酰胺键称为肽键。若许多氨基酸依次通过肽键相互连接,形成长链,称为多肽链。肽链中的游离氨基的一端称为氨基末端(N-末端);游离梭基的一端称为梭基末端(C-末端)。蛋白质就是由许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
3.谷胱甘肽和多肽类激素
(1)谷胱甘肽(GSH)
GSH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分子中的半胱氨酸琉基是其主要功能基团。GSH在体内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等主要生理功能。
(2)多肽类激素
体内许多多肽具有激素生理作用,如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第4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电子传递链;
生物氧化过程中,中间代谢物脱下的氢经一系列酶或辅酶的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起传递作用的酶或辅酶等称为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它们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构成电子传递链,也称呼吸链。递氢体或电子传递体都有氧化还原特性,所以可以传递氢原子和电子。
1.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
递氢体或电子传递体主要有以下五类:①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称辅酶Ⅰ;②黄素蛋白:黄素蛋白种类很多,其辅基有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二种;③铁硫蛋白:铁硫蛋白的辅基是铁硫簇,它含有等量的铁原子和硫原子;④泛醌:泛醌是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并有醌结构的化合物,可有半醌型和醌型两种状态;⑤细胞色素(Cyt):细胞色素是一类含铁卟啉辅基的色蛋白,广泛出现于细胞内。参与呼吸链组成的有Cyt b(b560、b562、b566)、Cyt c1、Cyt c和Cyt aa3,均为单电子传递体,2Cyt-Fe3++2e→2Cy-Fe2+;细胞色素a和a3结合紧密,很难分开,故写成Cyt aa3,它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氧与2H+结合生成H2O,所以Cyt aa3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可分为a、b和c三类,每一类中又因其最大吸收峰各有差异而又可分成几个亚类。
2.电子传递链中递氢体的顺序
体内有两条电子传递链,一条是NADH氧化呼吸链,另一条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两条电子传递链的顺序分别为NADH→FMN(Fe-S)→辅酶Q(CoQ)→Cyt b(Fe-S)→Cyt c1→Cyt c→Cyt aa3→1/2O2和琥珀酸→FAD(Cyt b560、Fe-S)→辅酶Q(CoQ)→Cyt b(Fe-S)→Cyt c1→Cyt c→Cyt aa3→1/2O2。
3.电子传递链中生成ATP的部位
在NADH氧化呼吸链中,存在3个偶联部位(NADH→CoQ,CoQ→Cyt c,Cyt aa3→1/2O2),可生成3分子ATP;而在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中,只含有后2个偶联部位,则生成2分子ATP。确定偶联部位常用测定P/O比值的方法。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4.质子梯度的形成机制
电子传递链在传递电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可以将线粒体基质内的H+转移至线粒体内膜的胞液侧,形成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当胞液中的质子流通过镶嵌于线粒体内膜中的ATP合酶所构成的质子通道,回流至线粒体基质时,蕴藏在质子梯度中的能量就可以合成ATP,这就是合成ATP的化学渗透学说。
第5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8:坏死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1.概念
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称坏死。坏死的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改变。多数情况下,坏死由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细胞一旦发生坏死,不能恢复。
2.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刚坏死的细胞在肉眼和光镜下难以识别,细胞坏死几小时(例如心肌梗死后4~12小时)后,由于细胞内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引起细胞自身溶解,这时才能在光镜下加以辨别。
(1)细胞核的改变
这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表现为核浓缩:由于核内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的体积缩小;核碎裂:浓缩的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因核膜破裂而散布于胞浆中;核溶解:在DNA酶的作用下,染色质被分解,细胞核淡染,最后消失。
(2)细胞质的改变
由于胞质发生凝固或溶解,皿染色呈深红色颗粒状,如肝细胞坏死出现的嗜酸性小体。
(3)间质的改变
由于各种溶解酶的作用,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断裂或液化,与坏死的细胞融合成一片,呈红染的颗粒状元结构物质。
第6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6:门脉性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
是由于门静脉、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受压,肝静脉和肝动脉之间形成吻合支的结果。门脉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胃肠道淤血、水肿,致患者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2)脾脏肿大可引起脾功能亢进;
(3)腹水形成,表现为腹腔内出现大量草黄色的清亮液体,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肝窦淤血,液体由肝卖壁流出,经肝被膜流入腹腔;肝细胞合成清蛋白的能力下降致低蛋白血症;肝细胞激素灭能功能下降使血中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水平升高,引起水和钠离子游留;
(4)侧支循环形成(指部分门静脉血经门-腔静脉吻合支绕过肝脏直接回流到体静脉循环。侧支循环形成后可引起: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大出血,甚至导致死亡;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痔核,破裂导致便血;脐周浅静脉高度扩张,形成“海蛇头”现象)。
2.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可造成:
(1)激素灭能功能下降,表现为睾丸萎缩、男性乳腺发育和蜘蛛病;
(2)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肝合成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减少;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也是造成出血倾向的原因之一;
(3)肝细胞坏死造成胆汗淤积,出现肝细胞性黄疸;
(4)肝昏迷是肝功能极度衰竭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从肠道吸收的含氮物质不能在肝脏解毒,引起氨中毒。
第7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脊髓灰质炎病毒;
1.型别
有1、2、3三个型别。脊髓灰质炎病毒三个血清型之间中和试验无交叉免疫反应。
2.致病性与免疫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故亦称小儿麻痹症,多见于儿童。但90%以上的人,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或只出现轻微临床症状。只有0.1%~2%的病人产生麻痹症状,并留下后遗症。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牢固的免疫力,主要是SIgA,血清中IgG和IgM 。SIgA能清除咽喉部和肠道内病毒,防止其侵入血流。血清中和抗体主要清除血流中的病毒,阻断其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IgG和IgA能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因此,再感染同型病毒极为少见。脊髓灰质炎病毒型间有部分共同抗原,故对异型也有低滴度保护力。婴幼儿通过胎盘接受母体给予的IgG抗体获得自然被动免疫,一般在6个月内较少发生感染。
3.防治原则
防治主要是对婴幼儿和儿童实行人工主动免疫。我国自1996年实行2月龄开始连服3次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TOPV)每次间隔1个月,4岁时加强一次,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持续下降。
第8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4:热型及临床意义;
1.热型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2)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6)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2.临床意义
发热病人常伴有其他的症状与体征,这对寻找发热的病因很有帮助,较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
(1)皮疹:许多发热性疾病都伴有皮疹。皮疹可分为内疹和外疹两大类。内疹是指粘膜疹,如麻疹的口腔粘膜疹。外疹可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荨麻疹和出血疹。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斑丘疹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疹、登革热等;疱疹可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荨麻疹可见于输血或输液反应、病毒性肝炎等;出血疹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玫瑰疹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焦痂发生于昆虫传播媒介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等。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
(2)皮下出血点: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时形成皮下瘀斑。
(3)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质地改变压痛粘连等。
(4)结膜充血:可见于急性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结膜下出血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5)肌痛:多见于布鲁菌病、皮肌炎、风湿热等。钩端螺旋体病多表现为排肠肌痛。
(6)关节痛;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布鲁菌病等。
(7)肝脾肿大: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鲁菌病、疟疾、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第9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2: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合并心律失常,男多于女,病死率较高,年死亡率25%~45%,猝死发生率30%。病因尚不明。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常见症状有:(1)极度疲劳、气促和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浮肿和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2)部分病人发生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奔马律,常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心肌炎可以演化为心肌病。
2.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心脏阴影明显增大,心胸比例在50%以上。常有肺淤血。
(2)超声心动图:早期心腔轻度扩大。后期各腔室均增大,以左心房和左室心扩大明显,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二、三尖瓣本身并无病变,但显示关闭不全,彩色多普勒显示二、三尖瓣反流。
3.诊断和鉴别诊断
无特异性诊断指标。临床看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如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室腔扩大与室壁弥漫性搏动减弱即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同时应该除外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风心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以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与缺血性心肌病相鉴别。
4.治疗措施
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针对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和小剂量洋地黄等综合措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力衰竭收到较好效果。对于重症的晚期患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可以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严重心肌病晚期并且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心脏移植术。
第10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3:急性心包炎的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1.X线检查
对渗出性心包炎诊断有价值。一般可能见到心脏阴影向两侧增大、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一般无肺充血。
2.心电图
(1)常规12个导联中(除avR外),皆出现ST段弓背向下抬高。
(2)出现T波平坦以至倒置(一般不超过0.4mV)。
(3)QRS波群低电压。大量渗液时,出现电交替。
(4)心动过速。
(5)无病理性Q波,Q-T间期正常。
3.超声心动图
是检查心包渗液的简便可靠方法,M型超声心动图中在心前壁之前和心后壁之后均见有液性暗区。二维超声心动图更易显示室壁周围的液性暗区。心脏压塞时表现为右房、右室在舒张期塌陷;吸气时左心室内径减小而右心室内径增大,室间隔左移。
第11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9: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1.消化性溃疡的特点
(1)病史长,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交替,发作为季节性。
(3)发作时上腹痛呈规律性,DU和GU各有其疼痛节律。发作时剑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2.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无症状性溃疡约15%~35%。溃疡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以老年人多见。
(2)球后溃疡。常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近端的后壁,症状如同DU,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易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
(3)幽门管溃疡。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内科治疗效果差。
(4)复合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检出率约占全部消化性溃疡的5%。
第12题
试题答案:C
第13题
试题答案:C
第14题
试题答案:E
试题解析:
无论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其共同的特点是:尿白细胞阳性、尿细菌学检查阳性。因此用尿白细胞及尿细菌培养来区别上、下尿路感染,或进行尿路感染定位毫无意义。
第15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9: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防治及预防;
1.治疗、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迅速离开中毒环境最重要;尽快纠正缺氧是治疗的关键。吸氧可加速COHb解离,促使CO排出。吸入新鲜空气时,CO由COHb释放出半量约需4小时;吸入纯氧时可缩短至30分钟~40分钟,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缩短至20分钟。因此,高压氧治疗可迅速增加血液中的溶解氧,加速氧的弥散和COHb的解离,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严重中毒者,脑水肿可在24~48小时发展到高峰,所以需要使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其次还需促进脑细胞代谢(胞二磷胆碱);解痉镇静;若发生呼吸停止,则应及时进行呼吸支持;危重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低温,防治感染、控制高热、营养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2.预防
(1)加强预防CO中毒的宣传。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安全使用燃气热水器。
(2)厂矿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测定工厂空气中的CO浓度,我国规定车间空气中CO最高浓度为30mg/m3。
☆☆☆☆考点8: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1.辅助检查
(1)血液COHb测定值增高。
(2)脑电图:可见弥漫性低幅慢波,与缺氧性脑病进展相平行。
(3)头颅CT:在脑水肿时可见脑部有病理性低密度区。
2.诊断
根据接触史、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血COHb检测可做出诊断。血COHb升高为最有价值诊断指标,但采集标本宜早,脱离现场8小时后血COHb可逐渐消失。
3.鉴别诊断
应与脑血管意外、中枢神经感染、脑震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以及其他中毒引起的昏迷相鉴别。
☆☆☆☆考点7: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表现
病情分级与循环中COHb浓度有关,可分3级:
(1)轻度:血液COHb10%~20%。患者口唇粘膜呈樱桃红色,可有剧烈头痛、头晕、心悸、口唇呈樱桃红色、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在意识方面,可表现出一过性嗜睡、意识模糊等,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或氧疗后,症状很快消失。
(2)中度:血液COHb30%~40%。患者可有一过性或较长时间的轻度意识障碍,对疼痛可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生命体征可有改变。需经高压氧经治疗可恢复,一般无并发症发生。
(3)重度;血液COHb>50%,病人多呈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大脑局灶性损害、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也可表现为去大脑皮层状态:患者可睁眼,但无意识,不语,不动,不主动进食或大小便,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肌张力增强。常有脑水肿、惊厥、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皮肤红肿和水疱。受压部位的肌肉坏死,可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功能衰竭。重度中毒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有些急性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后出现迟发性脑病,临床可出现下述表现:
(1)精神意识障碍;
(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
(3)锥体系神经损害;
(4)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
(5)周围神经炎:如视神经、听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出现任何表现之一均可诊断。
第16题
试题答案:C
第17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5:髋关节脱位;
1.分类及临床表现
均有强大的外伤史,可合并骨盆骨折及腹部内脏损伤,常伴有休克。
按股骨头脱位后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以后脱位最为多见。
(1)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表现:患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2)髋关节前脱位的典型表现: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3)髋关节中心脱位的典型表现:患肢缩短情况由股骨头内陷的程度决定;由于后腹膜间隙内出血甚多,可以出现失血性休克。
2.并发坐骨神经损伤的表现
早期可有坐骨神经损伤,大多数为挫伤或股骨头压迫所致。表现为膝关节的屈肌,小腿和足部全部肌肉均瘫痪,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消失。
3.后脱位手法复位方法
(1)提拉法:病人仰卧于地上,一助手用双手按住髂嵴以固定骨盆。术者先使患肢髋膝关节各屈至90°,向前提拉牵引,待肌松弛后,略作外旋便感到有明显的弹跳与响声,提示复位成功。
(2)旋转法:又称问号法。病人仰卧于地上,一助手以双手按住骨盆。术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侧以前臂上部托住腘窝,慢慢屈髋、屈膝,在持续牵引下内收、内旋髂关节持续牵引下,作髋关节外展、外旋及伸直动作。其动作左髋像画展一个问号“?”,右髂为反问号“?”。股骨头纳入髋臼时亦有响声。此法用力不当会发生股骨头骨折,需慎重。
(3)悬垂法:病人俯卧于手术台上,下肢悬垂于床沿。术者一手握住伤肢踝部,使髋膝关节屈曲90°,因肢体下垂的重力作用10~15分钟后,肌松弛,术者以另一手在小腿脚上段加压力,即可使股骨头还纳于髋臼内。
本考试内容由宏伟医学时间原创,网址为http://www.yihongwei.com
第18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4:断肢(指)再植;
1.急救
现场急救的内容包括止血,包扎,保存断肢及迅速运送等四方面。其注意事项:
(1)创面可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压迫饱,若有大血管出血,可考虑用止血带止血。
(2)不完全性断肢要将断肢放在夹板上,然后确定固定,迅速送医疗机构处理。
(3)保存断肢(指)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扎,用干燥冷藏的方法保存,但不让断肢(指)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肢。
(4)到达医院后,迅速检查断肢(指),内层用无菌湿纱布、外层用干纱布包好,放入4℃冰箱内。
(5)若为多指离断应分别包好,左右手分别标记,标记指别再冷藏。按次序逐指取出、再植,以利延长其他断指的冷缺血时限,缩短热缺血时限。
2.断肢再植的手术指征
(1)全身情况良好,无危及生命的重要内脏合并伤者方可再植。
(2)手术距外伤的时间,一般以6~8小时为限(热缺血时间)。或若断肢外伤后,早期即开始冷藏保存(冷缺血时间),可适当延长时限。
(3)断肢的创伤比较局限,而断肢远端保持完好结构者,再植手术效果较好。
(4)断肢血管清创后比较健康,无内膜广泛损伤,缺损也不多,近端血管喷血好,吻合后无张力(可用血管移植修复大的血管缺损),神经、肌肉损伤不严重,再植手术后有可能恢复功能。两个以上断离的断指,不宜再植。
(5)两侧上肢或下肢同时离断,或多个手指离断,可由两组人员同时进行手术。多指损伤可优先修复拇指和示指,若拇指、示指损伤严重无法修复,可作中指、环指移位于拇指、示指近端。
(6)青年断肢、断指,多强烈要求再植,应尽量设法再植。小儿对创伤修复力强,适应能力也强,故小儿断肢、断指均宜争取再植。
(7)拇指功能最重要,要千方百计再植。
(8)断指再植的平面过去限于近侧指间关节以内的断指,近年已发展到末节基底部水平的断指亦可再植成功,且功能比近节断指还好。
(9)有断肢再植技术条件者,包括创伤处理及小血管吻合技术,方可施行再植手术,否则宜转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手术。
手术原则包括:彻底清创;重建骨的连续性;恢复其支架作用;缝合肌腱;重建血循环;缝合神经;闭合创口和包扎。
第19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1: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述结构的增生、粗糙及关节内、外粘连。临床等点为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
1.临床表现
(1)中老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常为单侧,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2)肩部某一处疼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肢不能梳头、扣腰带,如增大活动范围,则会发生剧烈疼痛。
(3)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肌腱、喙突、肩峰下均有明显压痛。与颈椎病不同的是没有涉及前臂和手的根性疼痛,定位体征不明确。
(4)年龄大者X线片上有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2.鉴别诊断
(1)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也可继发肩周炎。二者主要鉴别点是颈椎病时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经定位体征。此外,头颈部体征多于肩周炎。
(2)肩部肿瘤:较少见,但后果严重,中老年的疼痛进行性加重者,应注意要摄X线片鉴别。
3.治疗
(1)肩周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需时1年左右,但有的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疼痛广泛时可采用理疗,改善症状。
(3)疼痛局限者,可使用药物局部封闭,缓解疼痛。
(4)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5)不论病情轻重、长短,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以不引起剧痛为限。
第20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1.早期诊断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而不愿活动肢体。
(3)病变区有明显的压缩痛。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5)局部分层穿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即在压痛明显处进行穿刺,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大量脓细胞或细胞,即可明确诊断。
(6)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由于急性骨髓炎起病后14天内X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因此早期X线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通常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两周后必须复查X线。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核素骨显像一般与发病后8小时内即可有阳性结果,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只能定位,因此只有间接助诊价值。
2.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尽早开始足量抗生素治疗,在发病后5天内使用抗生素往往可以控制炎症。而在5天后使用,可影响疗效。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联合应用,即选用一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再选另一种广谱抗生素。急性骨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可出现4种结果:
①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局部症状消失,这是最好的结果。
②在X线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说明脓肿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上述两种情况均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抗生素应至少连续使用3周。
③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脓肿,需要手术引流。
④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有骨脓肿形成或产生迁徙性脓肿等,均需手术切开引流。
(2)手术治疗
①目的: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②时机:手术治疗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症状时进行手术。
③方法: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即在干骺端压痛最明显处作纵形切口,切开骨膜,引流脓液。如没有脓液,可在干骺端进行钻孔后开窗引流骨髓内脓液。对于伤口的处理,可作闭式灌洗引流或单纯闭式引流。引流管一般留置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三次培养阴性,即可拔除引流管;或伤口不作缝合,填充碘仿纱条,5~10天后再作延迟缝合。
3.全身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或药物降温、补液、补充热量,同时间断补给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加病人抵抗力。
4.局部辅助治疗:对患肢作皮肤牵引或石膏固定,可以起到下列作用:止痛、防止关节痉挛畸形和防治病理性骨折。
第21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5: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
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
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
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5.仰伸
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
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至此,胎儿娩出过程全部完成。
第2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10:淋病的特点及感染途径;
1.特点
淋病是世界上,也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它由淋球菌引起。该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呈肾形成对排列。其特点是侵袭粘膜,以生殖泌尿系统粘膜的柱状上皮与移行上皮为主。皮肤为鳞状上皮,对淋菌有一定抵抗力。淋菌喜潮湿,怕干燥,离体后在完全干燥情况下1~2小时死亡,在微湿衣裤、毛巾、被褥中可生存10~17小时,在厕所坐板可存活18小时。一般消毒剂或肥皂均能将其迅速灭活。
2.感染途径
(1)性接触感染:为主要传染方式,成人淋病99%~100%为性传播。
(2)间接接触感染:主要发生于幼女接触污染的衣物、便桶等。
(3)产道感染:分娩时胎儿经过软产道时被感染。
第23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2: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术是指妊娠14周以内,因疾病、防止先天性畸形儿出生、遗传病及非法妊娠等原因而采用人工终止妊娠的手术。人工流产术按照受孕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负压吸引术(孕6~10周)和钳刮术(孕11~14周)。
1.负压吸引术
(1)适应证:妊娠6~10周内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证者,患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史、慢性肾炎等疾病不宜继续妊娠者。
(2)禁忌证:生殖道炎症,盆腔炎,各种急性病或急性传染病,心力衰竭、高血压伴有自觉症状,结核病急性期,高热,严重贫血等,手术当日两次体温在37.5℃以上者。
2.钳刮术
钳刮术指用机械方法或药物扩张宫颈,钳取胎儿及胎盘的手术,适用于终止11~14周妊娠,因胎儿较大,容易造成并发症如出血多、宫颈裂伤、子宫穿孔、流产不全等,应当尽量避免大月份钳刮术。
3.并发症
(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在术中或术毕时,部分病人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甚至出现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虚脱的症状。大多数停止手术后逐渐恢复。预防及处理的方法:术时操作要轻柔,负压要适当、扩张宫颈时,不宜过快或用力过猛。阿托品0.5~1mg术前静脉注射,有一定效果,不宜作为常规注射。
(2)吸宫不全:指人工流产术后部分胎盘残留,也可能有部分胎儿残留。术后阴道流血超过10日,血量过多,或流血停止后又有多量流血,应考虑为吸宫不全,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若无明显感染征象,应尽早行刮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同时伴有感染,应在控制感染后行刮宫术。
(3)生殖系统感染:可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偶有急性输卵管炎、盆腔炎等,术后应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可口服或静脉给药。
(4)子宫穿孔:是手术流产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由各种手术器械引起,当器械进入官腔探不到宫底部时,提示子宫穿孔。如为吸管或胎盘钳穿孔,有时可将腹腔内组织吸出或钳出。妊娠物已清除,穿孔小,无明显并发症,应当立即停止手术,并给予注射子宫收缩剂,为防止感染,应使用抗生素,住院严密观察。确诊宫内有妊娠残留物,应纠正子宫位置后,由有经验医生避开穿孔部位,或在腹腔镜帮助下完成手术,也可应用宫缩剂后,改在10日内再行钳刮术。如穿孔裂孔较大,为吸管、刮匙、胎盘钳所造成,难以排除内脏损伤,应剖腹探查,根据损伤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5)宫腔粘连:发生粘连部位主要在子宫颈管,单纯子宫腔粘连少见,且多为不完全粘连。官腔粘连阻断经血排出可造成闭经和周期性腹痛。处理:用探针或小号扩张器慢慢扩张宫颈内口,做扇形钝性分离粘连,使经血排出,腹痛迅速缓解。子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官腔可置IUD,也可加用性激素人工周期疗法2~3个月,使子宫内膜逐渐恢复。
(6)漏吸:术时未吸出胚胎及胎盘绒毛,应复查子宫位置、大小及形状,并重新探查宫腔,及时发现问题而解决,吸出组织送病理检查,排除宫外孕可能。确属漏吸,应再次行负压吸引术。
(7)术中出血:妊娠月份较大时,因子宫较大,常常子宫收缩欠佳,出血量多。可在扩张宫颈后,宫颈注射缩宫素,并尽快钳取或吸取胎盘及胎体,吸管过细或胶管过软时应及时更换。
(8)羊水栓塞:偶可发生在人工流产钳刮术,宫颈损伤、胎盘剥离使血窦开放,为羊水进入创造了条件,此时应用缩宫素更可促使羊水栓塞的发生。妊娠早、中期时羊水含细胞等有形物较少,即使并发羊水栓塞,其症状及严重性不如晚期妊娠发病凶猛。
第24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20: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
1.产前治疗
(1)血浆去除法:抽出孕妇血,去除血浆后,其他成分再输回,以去除Rh血型抗体。
(2)宫内输血:有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未成熟不宜提前分娩者。
(3)预防用药:孕妇在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以诱导肝酶产生,减轻新生儿黄疸。
(4)提前分娩:羊水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而L/S提示肺成熟者,可提前分娩。
2.新生儿治疗
原则是把三关:第1关(生后1天内),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胎儿水肿,禁用清蛋白,以免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衰;第2关(2~7天),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第3关(2周~2月),纠正贫血。
(1)降低血清胆红素
①光照疗法:采用光照使血清胆红素减少,防止胆红素脑病,但光疗不能阻止溶血进展,故不能替代换血治疗。一般用波长420~470nm的蓝色荧光灯最有效,也可用普通日光灯及绿光,但疗效较差。光亮度以160~320W为宜,双面光疗效优于单面光,灯管与患儿距离约20~25 cm。光疗中应使用不透光黑布保护患儿双眼以免操作视网膜。光疗可有发热、不显性失水增加、短暂腹泻与皮疹、血钙降低、核黄素分解增加等不严重副作用。
②换血疗法:
指征:出生时有胎儿水肿、明显贫血(脐带血Hb<120g/L);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 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20mg/dl)可考虑换血;凡有早期核黄疸表现者;
血源选择:Rh 溶血病应采用Rh 血型与其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同的O型)的供血者;ABO溶血病可用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同的O型血;
换血量:为150~180ml/kg(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常用导管插入脐静脉换血,每次出入量相等,即抽出10~20ml,输入10~20ml。
(2)增加胆红素与清蛋白的联结
①输血浆或清蛋白,可减少核黄疸的发生,换血前2~4h使用可增加胆红素的换出量;
②纠正酸中毒;③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禁用磺胺类药物。
(3)其他处理:及时纠正缺氧、感染,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清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第25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7:肾病综合征及分型;
1.小儿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蛋白从尿中丢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特点:
(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大于50mg/(kg•d);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小于30g/L;
(3)高脂血症;
(4)明显水肿。以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2.分型
(1)临床分型:我国儿科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分为单纯性和肾炎性肾病两型,临床上根据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低补体血症来鉴别:
①尿检查红细胞超过10个/高倍视野(指两周三次尿沉渣检查);
②反复出现高血压;
③持续性氮质血症,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
④血总补体或C3反复降低。凡肾病综合征表现并具有以上四项之一项或多项者诊断为肾炎性肾病,不具备以上条件者为单纯性肾病。
(2)病理分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改变在肾小球,大致有5种病理类型:①微小病变型;②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③膜性增生性肾炎;④单纯系膜增生;⑤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⑥局灶性球性硬化;⑦膜性肾病。
(3)按糖皮质激素疗效分型:①激素敏感型肾病:泼尼松正规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②激素耐药型肾病:泼尼松正规治疗8周后尿蛋白仍阳性者;③激素依赖型肾病: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④肾病复发和频复发: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复发或反复≥2次,或1年内≥3次。
第26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5: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婴幼儿发病率高,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小儿缺铁的常见原因包括:
1.先天储铁不足
母乳中铁的吸收率高达50%,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每日约4mg,足够足月儿生后4~5月之需。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
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
3.生长育快
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3~5个月时和1岁时体重分别为初生时的2倍和3倍;早产儿体重增加更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很易缺铁。
4.铁吸收障碍
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增加铁的排泄。
5.铁的丢失过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出铁相对比成人多,以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能因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小量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 ml。每失血1ml损失铁0.5mg,长期小量失血可致缺铁。此外,肠息肉,美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所致失血也是导致缺铁的常见病因。
第27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8: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1.正态分布的概念
由上表所绘制的直方图如下图:
由上图可看出,高峰位于中部,左右两侧大致对称。若逐渐增多观察例数,组段不断分细,直方图顶端的连线就会逐渐形成一条高峰位于中央(均数所在处)、两侧逐渐降低且左右对称、不与横轴相交的光滑曲线。
2.正态分布的特征
(1)正态分布曲线为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完全对称的钟型曲线,在横轴均数上方所在处曲线为最高点。
(2)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与标准差σ。μ是位置参数,当σ固定不变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μ越小,曲线沿横轴越向左移动。σ是变异度参数,当μ固定不变时,σ越大,曲线越平阔;σ越小,曲线越尖峭。因而知道μ,σ后,曲线就固定下来了。
(3)为了应用方便,常将正态分布进行变量的数据变换。设μ=(X-μ)/σ,使原来的正态分布变换成为μ=0,σ=1的标准正态分布,亦称μ分布。μ被称为标准正态变量或标准正态离差。
(4)正态曲线在±1σ,标准正态分布在±1处各有一个拐点。
(5)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28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0:均数的抽样误差;
在抽样研究中,从同一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含量相等的样本,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或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被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故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抽样误差的大小用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来衡量。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亦称标准误)是说明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 大,抽样误差大;反之, 小,抽样误差小。由上式可知, 的大小与σ成正比,与样本含量n的平方根成反比。由于实际工作中σ往往是未知的,可用样本标准差s作为σ的估计值,计算标准误的估计值 。
第29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就称为医学伦理学,它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
医学伦理学具有以下3个显著的特征:
1.实践性医学伦理学是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是对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概括和说明,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的,而来源于医学实践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又对医学活动起着重大指导作用。医学实践既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动力,又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和检验医学伦理学理论正确性的惟一标准。
2.继承性弘扬伦理道德是医学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是贯穿医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救死扶伤”、“为医者仁”等伦理道德原则为医学工作者自觉地继承、恪守,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不同发展阶段的医学伦理学体系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即每一阶段的医学伦理学都是对前一阶段医学伦理思想的扬弃,都是在原来医学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时代医学实践的特点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的医学伦理学既包括在此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也包括其所处时代的医学伦理要求。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不仅包括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的范畴;还包括医学道德教育、修养和评价体系;随着医学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伦理学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医学高新技术诸如生殖技术、基因研究、器官移植、生命支持和急救技术、死亡控制等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使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该。
3.时代性医学道德伴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医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诊治疾病手段的进步,而且表现为医学道德的进步。与新的预防、诊断、治疗方法相对应的伦理原则的制定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时代的医学道德都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都为解决该时代的具体问题而存在。在古代,为妇女堕胎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在当代,为维护社会和妇女自身的利益开展的计划生育手术则是道德之举。医德原则、医德规范、医德评价、医德教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能脱离时代。反映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为医学的发展导向、为符合道德的医学行为辩护是医学伦理学的任务。
第30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对疑似病人,确认前在指定场所必须是单独隔离治疗。
考点:
第二单元 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法规 ☆☆☆☆☆考点4:第四章 疫情控制;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第四十一条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四十三条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四十四条 发生甲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十五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紧急调集人员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
第四十六条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第四十七条 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经消毒可以使用的,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出售和运输。
第四十八条 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其他与传染病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可以进入传染病疫点、疫区进行调查、采集样本、技术分析和检验。
第四十九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供应单位应当及时生产、供应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必须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第31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第3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
无色、酸性(pHO.9~1.5)。
2.主要成分
盐酸(由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碳酸氢盐(由胃粘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3.作用
分别为:
(1)盐酸:①杀菌;②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③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有助于小肠对钙、铁的吸收。
(2)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作用于蛋白质肽链上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主要产物为 和胨。
(3)粘液和碳酸氢盐: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①阻挡H+的逆向弥散和侵蚀作用;②粘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使胃蛋白酶丧失活性。
(4)内因子:与进入胃的维生素B12结合并促进其吸收。
第33题
试题答案:B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