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单元 反转录病毒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l题,考查反转录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复制特点,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这部分内容。适当了解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考点串讲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HIV核衣壳:颗粒外面为病毒的核衣壳,由内膜蛋白和衣壳蛋白组成。
(2)包膜:最外层为病毒包膜,包括病毒糖蛋白gpl20和gp41。
2.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HIV的基因组由2条相同的正链RNA组成。病毒基因组含有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以及六个调节基因。gag基因编码病毒衣壳、基质等结构蛋白。env基因编码gp120和gp41两种包膜糖蛋白。pol基因编码反转录酶、蛋白水解酶和整合酶。
3.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 CD4分子作为受体,CCR5和CXCR4为辅助受体。主要靶细胞是CD4+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也能被感染。在体外,HIV只感染CD4+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4.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1)HIV病毒体的包膜糖蛋白首先与细胞膜上的CD4分子和CCR5(或CXCR4)相互作用,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继而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内脱壳,并释放病毒RNA以进行复制。
(2)在病毒自身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经反转录形成互补的负链DNA,
构成RNA:DNA中间体。中间体中的RNA被水解,再由负链DNA复制成双股DNA。
(3)在病毒整合酶的协助下,病毒DNA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这种整合的病毒双链DNA即前病毒。在宿主细胞RNA多聚酶作用下,病毒DNA转录形成RNA。mRNA在细胞核糖体上先转译成大分子多肽,多肽被裂解并折叠成各种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
(4)病毒子代RNA与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组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
(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静脉药瘾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传染。
(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引起的传播。
3.临床过程 治疗的典型HIV感染通常经过原发感染、临床潜伏期、AIDS相关临床综合征和AIDS期4个阶段,大约持续l0年;一般在发生典型临床症状后2年死亡。
4.致病机制 V选择性侵犯含CD4+分子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严重细胞免疫缺陷,还出现体液免疫功能阻碍和迟发性超敏反应减弱或消失。HIV也可以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在这些细胞内潜伏和繁殖导致间质性肺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00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抗体 ISA检测是常用的HIV感染初筛试验,对阳性者必须再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针对HIV不同结构蛋白的抗体,后者阳性可判断为HIV感染。
2.检测病毒及其组分
(1)病毒分离及鉴定:将病人血液、骨髓、血浆或脑脊液等标本接种正常人淋巴细胞或脐血淋巴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然后用简介免疫荧光法检测培养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检测培养液中的反转录酶活性以确定HIV的存在。
(2)测定病毒抗原: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培养液中的HIV特异性p24抗原。
(3)测定病毒核酸:用反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支链DNA扩增反应可定量检测血浆中的HIV RNA。常用于检测HIV慢性感染者病情的发展,以及作为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
(四)防治原则
1.综合措施
2.疫苗研究
3.抗病毒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分为四类: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齐堕塑病毒包膜融合抑制剂。将核苷类和(或)非核菅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组合成二联或三联疗法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能有效抑制HIV复制,并且延长病人的存活期,但不能将病人体内的HIV彻底清除。
历年经典试题
下列对反转录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反转录病毒是一类RNA病毒
B.反转录病毒含反转录酶
C.反转录病毒均引起肿瘤
D.对反转录病毒的研究促进了癌基因及原癌基因的发现
E.反转录病毒中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RNA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