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热
【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一、概念,发生机制
1.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fever)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体温升高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两种情况(图5-1)。发热、过热及生理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的关系见图5-2。
2.发生机制
发热的基本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图5-3)。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①发热激活物及作用;
②内生性致热原(EP)的来源、本质及作用;
③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方式;
④介导EP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的中枢发热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及作用机制;
⑤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升高的机制;
⑥热限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1.发热激活物
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EP的物质,又称为EP诱导物,包括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的产物。
(1)外致热原
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
1)革兰阴性菌:
①主要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
②胞壁的脂多糖(LPS),又称内毒素(ET)有极强的致热性,其中的脂质A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③ET耐热性强,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临床上输血和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大多与其污染有关。
2)革兰阳性菌:
①主要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②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③全菌体和胞壁骨架成分-肽聚糖均有致热性;
④革兰阳性菌分泌的外毒素,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致热外毒素A、B、C(曾被称为猩红热毒素)和白喉毒素等都有显著的致热性。
3)病毒:
①主要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
②人类的致病病毒多数为包膜病毒,包膜中的脂蛋白可能是病毒的主要致热性物质;
③有些病毒含有血凝素,具致热性。
4)其它微生物:
①主要有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疟原虫等;
②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的胞壁中亦含有脂多糖,其致热性可能与此有关;
③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虽不产生特异的致热物质,但在体内繁殖可引起相应的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抗原的变异,启动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④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红细胞破裂时,大量裂殖子和代谢产物释出,引起高热。
(2)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EP细胞有激活作用;
②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固性发热与其血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
2)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①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和无菌性炎症灶渗出物等具有致热性;
②组织坏死过程也可释放某些发热激活物。
3)致热性类固醇:体内某些类固醇代谢产物,如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可引起发热。
2.内生性致热原
1)EP是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体内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其本质是细胞因子。
2)可以产生EP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表5-1)。
表5-1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巨噬细胞及白细胞肿瘤细胞其它细胞
血单核细胞
肝星状细胞
腹腔巨噬细胞
滑膜巨噬细胞
骨髓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嗜中性白细胞
NK细胞
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
白血病细胞
何杰金氏淋巴肉瘤细胞
肾细胞癌细胞
表皮角化细胞
郎罕氏细胞
角膜上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肾小球膜细胞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胶质细胞
3)目前已明确的EP主要有四种: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
1.试述G-细菌进入机体后引起发热的发病机理。
[答题要点]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不直接引起发热而由内热源引起的是:(C)
A.白细胞
C.病原微生物
不是以前的考题原题,但是是以前考试所涉及到的重点部分。
【真题】
外源性致热原的特点,正确的是
A.分子量较小
B.其致热原性可被蛋白酶类所破坏
C.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D.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在体内最终由肝、肾灭活和排泄
答案:C
真题.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物质是
A.白细胞致热源
B.细菌毒素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坏死物质
E.病毒
答案:A
48.[真题]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答案:C
协和习题.那种物质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血液中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D.血液中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E.血液中白细胞及病原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