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吸收
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吸收。
首关消除:药物口服吸收后经门静脉入肝脏,如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从而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此即为首关消除,故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应避免口服给药。舌下及直肠给药后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故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常先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酸性药物多与清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巧内酸性糖蛋白结合,尚有少数药物与球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性的,结合后的药物无药理活性,也难以分布到组织中去。二种药物可竞争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即可影响其中某种药物的游离血药浓度,如游离血药浓度过高,则可引起该药物中毒,应引起重视。循环中的游离药物向组织分布时,常受组织血流量的影响,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即为再分布。
药物的pKa及体液的pH是影响药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或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药物的非离子型部分较多,较易转运进入组织细胞。反之,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体液或弱碱性药物在酸性体液,则药物离子型部分较多,难以进行分布。因此改变体液的pH可以明显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临床上当弱酸性药物(巴比妥类)过量中毒时,常碱化血液和尿液,以加速药物肾脏排泄。
1.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其基底膜外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药物较难穿透。脂溶性高的药物较易穿透进入脑脊液。脑是血流量较大的器官,但药物在脑组织浓度一般较低,这是血脑屏障所致,这种屏障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2.胎盘屏障
为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窒间的屏障。此屏障的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异,但到达胎盘的母体血流量少,且进入胎儿循环慢。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因此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有如下特点:
1.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3.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4.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
药物零级消除动力学(5)
药物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描述方程式是=K,式中C为药物浓度,K为零级速率常数,t为时间。将上式积分得:Ct=Co-Kt,Co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作图可得一直线,斜率为-K,当=时,即体内血浆药浓下降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把Ct=代入上式,得t1/2=0.5CO/KO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可随CO下降而缩短,但其消除速度与CO高低无关,因而是恒速消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