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内源性感染:来自宿主自身的细菌感染,主要指曾经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微生物重新感染。比如结核分支杆菌。也常见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外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主要有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
|
外源性感染 |
内源性感染 |
传染源 |
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 |
致病菌主要来自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潜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 |
|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
■按病情缓急不同分:
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情突然,一般为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消失。
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
■按感染部位不同分: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
①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
②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③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
④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
⑤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三)带菌状态: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