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内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 动脉性充血
由于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器官内的动脉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 生理性充血:见于组织或器官为适应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如饭后的胃肠道充血、肢体运动时的肌肉充血以及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
2. 病理性充血:包括:
(1)炎性充血 (2)减压后(贫血后)充血 (3)侧支性充血
病理意义:
动脉性充血时,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可轻度增大,表面色泽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由于动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状态有积极的意义,炎症性充血时有液体和炎症细胞的渗出,在炎症防御反应中有积极作用。但严重脑充血可引起头痛,管壁已有病变的动脉发生充血则可能引起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静脉淤血均为病理性,以全身性慢性淤血最常见,也最重要。
1.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 静脉神经调节麻痹 见于烧伤、冻伤
(4) 心力衰竭
2.病理变化及其后果
淤血器官肿胀、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或紫蓝色。镜下见淤血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有时伴有水肿。
3.重要脏器淤血举例。
(1)肺淤血
急性肺淤血多因急性左心衰竭所致。肺组织饱满肿胀,肺切面色泽暗红并有水肿液流出。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呈串珠状向肺泡腔内突出。肺泡腔中有较多漏出的水肿液少量红细胞和气泡,随着病变的进展,可有一些巨噬细胞浸润并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此时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长期的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泡壁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组织变硬并呈棕黄色,故称之为肺的褐色硬化。
(2)肝淤血
肝淤血多因右心衰竭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邻近血窦扩张、淤血,严重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区肝细胞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淤血仍明显,小叶外围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肉眼见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切面肝小叶结构清楚,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红黄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摈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晚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索带自小叶中央向周围伸展,肝脏质地变硬;表面隐约可见细小颗粒,称为“淤血性肝硬化”(心脏性肝纤维化)。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