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系统外逸,称为出血(hemorrhage)。逸出的血液进入组织和器官或体腔成为内出血,流出体外成为外出血。发生在皮肤、粘膜和浆膜面小而广泛的出血称瘀点,较大的出血斑块称瘀斑。若出血较多,局部形成肿块称血肿,若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为体腔积血。
1.出血的类型
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1)破裂性出血
因管壁破裂而引起的。除机械损伤(如刀伤、枪伤)外,某些局部组织病变如结核性空洞、溃疡或肿瘤等也可侵蚀破坏血管壁。由于血管壁本身的病变,也会引起破裂性出血(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静脉曲张、心肌梗死及室壁瘤导致的心脏与动脉破裂)。
(2)漏出性出血
血液在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静脉处因其通透性增加而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在显微镜下,上述血管仍维持其完整性,但电镜观察可发现其内皮细胞间隙增大。
2.出血的原因:
(A)血管壁受损
(B)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C)凝血功能障碍
3.病理改变
新鲜的出血为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转为棕黄色。镜下,出血部位组织的血管外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部分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组织中也可见游离的含铁血黄素。较大的血肿常因吸收不全而发生机化或包裹。
4.出血的后果
出血的后果取决于出血的量、速度和部位。漏出性出血过程较缓慢,多可被吞噬细胞清除,但若出血不止亦会危及生命。少量慢性出血则可引起缺铁性贫血。破裂性出血较迅速,若出血量超过全身循环血量的三分之一时,可出现出血性休克。重要器官的出血如心脏破裂、脑出血常危及生命,尤其是脑干出血,即使少量出血也会引起死亡。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