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概 述 |
第 3 页: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
第 4 页:第三节 胃内消化 |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1.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包括:①贲门腺;②泌酸腺;③幽门腺。
(2)内分泌细胞:①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胃泌素和ACTH样物质;②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部,分泌生长抑素;③肠嗜铬样细胞:分布于胃泌酸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2.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胃液中除含大量水外,主要成分包括盐酸、HCO3-、Na+、K+等无机物和消化酶、粘蛋白、内因子等有机物。
(1)盐酸: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1)盐酸的分泌及分泌机制:胃液中的盐酸是由壁细胞逆浓度梯度主动分泌的,其中H+的分泌与与壁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的作用有关。
2)盐酸的生理作用,包括: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⑤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胃蛋白酶原本身无生物活性,进入胃肠后,在盐酸的作用下,被水解掉一个小分子的肽链,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的功能是水解蛋白质,生成眎和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粘液和碳酸氢盐
1)粘液:由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作用有:①具有润滑作用,有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②保护胃粘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③粘液呈弱碱性,可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④粘液具有粘滞性可减慢胃腔中的H+ 向胃壁扩散。
2)HCO3-:主要由胃粘膜非泌酸腺分泌,和粘液一起,共同构成抗胃粘膜损伤的屏障,称粘液-HCO3-屏障。
⑷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它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小肠内水解酶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到达回肠末端时,内因子与粘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结合在内因子上的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内因子不被吸收。
3.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Ach。
2)胃泌素。
3)组胺。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通过抑制胃泌素和组胺释放和直接抑制壁细胞,对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进食将刺激胃液的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三个时相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互相重叠。
1)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机制:食物直接和间接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
特点:分泌的量较大,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含量丰富。分泌量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头期刺激停止后,分泌仍能持续一段时间。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
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方面,食物的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另外,食物的刺激经多种途径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胃液分泌。
特点:分泌量大,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些。
3)肠期胃液分泌:食物的扩张和化学刺激直接作用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也可引起胃液的分泌。
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
特点:分泌量较少,约占进餐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10。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胃酸。
2)脂肪。
3)高涨溶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