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能量代谢 |
第 2 页: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1.体温及其正常值: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临床上通常用口腔、直肠、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值分别为36.7℃~37.7℃、36.9℃~37.9℃、36.0℃~37.4℃。
2.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⑴体温的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⑵性别的影响: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略低0.3℃。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⑶年龄的影响:新生儿体温高于正常人。老年人体温偏低。
⑷肌肉活动的影响: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上升1~2℃。
⑸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
3.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保证体内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安静状态)和骨骼肌(运动状态)。
(2)形式:机体安静时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两种形式增加产热量。
1)寒战是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寒战是寒冷条件下最有效的产热方式,可提高代谢率4~5倍。
2)非寒战产热又称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
(3)产热的调节:
1)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2)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甲状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2.散热过程: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⑴ 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形式。
2)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4)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将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有两种方式: ①不感蒸发;②可感蒸发(发汗)。
(2)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温下降,散热量减少;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下降,皮肤小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大,皮温升高,散热增加。
三、体温调节
机体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来控制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1.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
(2)中枢温度感受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血液温度升高时,放电频率增加的神经元,称为热敏神经元;而在血液温度下降时,其放电频率增加的神经元,称为冷敏神经元。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以热敏神经元居多。
(3)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在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中表达广泛,在温度感受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
2.体温调节中枢
(1)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2)体温调定点学说:PO/AH可通过某种机制决定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就按照这个设定温度进行调节。
3.温度习服:机体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逐渐产生适应性变化,使机体最大调节能力增强的现象称为温度习服,包括热习服和冷习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