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
第 2 页:第二页 |
第 3 页:第三节 |
第 4 页:第四节 |
第 6 页:第五节 |
第 8 页:第六节 |
第 10 页:第七节 |
第 11 页:第八节 |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
【概述】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群与逆行P波(都产生)。
【心电】1、逆行P波:①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
[解] 诊断学P482,Ⅱ、Ⅲ、avF导联的+方向是下朝上的,P波逆传所以倒置
②逆行P波位于QRS波群:
A、之前:P’R间期<0.12秒。逆行P波还是比QRS波群先到了指定位置,还是先记录到心房除极,再记录到心室除极。但毕竟是双向传导,肯定比窦性时候的单向传导快,所以P’R<0.12s.
B、同时:P’不可见,意指心电图同时记录到心房和心室除极。这两个波同时到达指定部位,此时QRS掩盖P’波→P’波看不到,但是QRS自己没有畸形(稍高,掩盖)。
C、之后:RP’间期<0.20秒。RP’指QRS波群起点到后面P’波起点的时间。QRS波先到了,起搏点更靠下。ST波是朝上的。
2、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形态可有变化。
● 至于逆行的P波是否还会再往下传?
有可能,参见预激综合征、非阵发性
【例子】见书P188
【诊断】1、QRS波提前到来,检查P’R 间期或者P’R间期。
2、Ⅱ、Ⅲ、aVF的P波倒置(正常心电图,只有aVR是向下的)
【治疗】交界性期前收缩的代偿多完全(即2P-3P’-4P=2×PP)通常无需治疗。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
【概念】逸搏:潜在起搏点(不表现自律性)→主导起搏点,带动心脏跳动,而且还不是只跳一下。
V.S期前收缩:同→窦房结以外的组织带动心脏跳动。
异→期前收缩:窦房结没什么事,只是其他组织跳太快了。逸搏:窦房结挂了,其他的取而代之。
【条件】发生逸搏的条件:
1、 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
2、 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心电】1、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40~60次/分。
2、长于正常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
长PP的原理即是窦房结的冲动太慢了(阻滞的情况先不考虑),即是说节率40~60的来由。逸搏的房室结带出都是一群正常的QRS波。这可以反推回前面——P’波隐藏在QRS波中时的表现→QRS波只是掩盖,没有畸形。
3、P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 原理见上。这里的P波消失是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主要特点。房室交界性的心律失常都是朝两边发射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节律高的带动节律低的,如期前收缩。结间束不作为起搏点,只是当个传导者,但是他自身自律性确实要高于房室交界区,一般是不往上面传的,除非结间束也病变到自律性下降。以上为个人理解。
● 未下传的窦性P波, 即是常被忽略的第二种导致逸搏的原因引起的——传导障碍→房室阻滞。
【概念2】房室交界区性心律: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心电2】1、正常下传的QRS波群,频率为40~60次/分。(数数要数QRS的个数,不能数P波)。
2、可有逆行P波或存在独立的缓慢的心房活动,从而形成房室分离。房室分离时,心室率超过心房率。
【病因】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或心律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张力↑、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有关,并作为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保护机制。
【临床】查体时颈静脉搏动可出现大的α波,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
【治疗】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可起搏治疗。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病因】直接:与房室交界区组织自律性↑或触发活动(给力的后除极)有关。
根本:最常见的病因为洋地黄中毒。其他为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风湿热或心瓣膜手术后,偶见于正常人。
【特点】1、心动过速发作起始与终止时心率逐渐变化,有别于阵发性心动过速,故称为“非阵发性”。(这里的非阵发指不突然,不是指它可以很持久,有点小连续期前收缩的味道。)
2、心率70~150次/分或更快,心律通常规则(有一个例外,见5、)。QRS波群正常。
3、自主神经系统张力变化可影响心率快慢。(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4、如心房活动由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起搏点控制,可发生房室分离。(不是我交界区管的,我就跟你不一致)
5、洋地黄过量引起者,经常合并房室交界区文氏型传导阻滞→心室律变得不规则。
【心电】1、频率:70~150之间,律齐,逐渐变化。(光频率就可以和交界区性逸搏区别)
2、交界区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特征:逆行P波(之前,之中or隐匿,之后)
3、非阵发:不是一个两个,不会维持太久。
【例子】书P198
【治疗】1、主要针对基本病因。通常能自行消失,假如患者耐受性良好,仅需密切观察和治疗原发疾病。
2、已用洋地黄者应立即停药,亦不应施行电复律。可给予钾盐、利多卡因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
3、其他患者可选用I A、I C与Ⅲ类(胺碘酮)药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