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肌病
心肌病(cardiomyopathy)是由遗传、感染等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心肌结构及功能异常为主的一组心肌病。
近年来心肌病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心肌病分子遗传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心肌病的病因已经明确,并发现了新的心肌病类型。2008年欧洲心脏学学会(ESC)根据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把心肌病分为5型(表3-11),每一型都有家住性(遗传性)和非家族性(非遗传性)、病因明确和未明确的病种。本节重点阐述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
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ESC,2008年)
1.心肌病的定义:为非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所引起的心肌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心肌疾病
2.心肌病分类:根据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分类,同时又分家族性和非家族性
(1)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有收缩功能障碍
(2)肥厚性心肌病(HCM):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多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3)限制性心肌病(RCM):左室生理功能异常,心肌间质纤维化,室壁不厚,左室充盈状态,单或双心室舒张容积正常或降低
(4)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右心室进行性纤维脂肪变,右室功能障碍
(5)未定型心肌病:不适合归类于上述类型心肌病,如左室致密化不全(LVNC)、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心肌病)
一、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指多种原因导致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病理特征,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心肌病。我国的发病率位13/10万-84/10万不等,好发于青中年男性,是临床心肌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较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机制未明。DCM中30%-50%有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背景。目前已定位了26个染色体位点与该病有关。对继发性DCM,持续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最常见的病原有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直接损伤、自身免疫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肌损伤等可导致和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硒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等因素亦可引起DCM。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起病人可有心脏轻度扩大而无明显症状。当病人出现气急甚至端坐呼吸、水肿等心力衰竭的表现的表现时被诊断。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部分病人可发生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为心脏明显扩大、奔马律、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等表现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检查 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50%,肺淤血征。
2.心电图 可见多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此外,尚有ST-T改变、低电压,R波减低,少数病人可见病理性Q波。
3.超声心动图 心脏各腔均增大,以左心室扩大早而显著,室壁运动减弱,LVEF明显下降,提示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彩色血流多普勒显示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左心室附壁血栓等。
4.其他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等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要点〗
目前治疗原则是防治基础病因介导的心肌损害,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栓塞和猝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1.病因治疗 对不明病因的DCM,应积极寻找,排除任何引起心肌疾病的可能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如控制感染、严格限酒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免疫学治疗、骨髓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疗法,可望治疗DCM.
2.控制心力衰竭 在心衰早期阶段积极地进行药物干预,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情,β受体阻滞剂宜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调整用量。晚期心衰病人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应慎用洋地黄。
3.预防栓塞 栓塞是DCM常见的并发症,对心脏明显扩大、有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栓塞风险且没有禁忌症者,口服阿司匹林,预防附壁血栓形成。已有附壁血栓形成和(或)发生栓塞者须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4.预防猝死 针对性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控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逆因素:纠正低钾低镁。‚改善神经功能紊乱,选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ƒ改善心肌代谢,严重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可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猝死发生。
5.中医中药治疗 生脉饮、真武汤等中药可改善DCM的心功能。黄芪有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对改善症状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6.手术治疗 对长期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心脏移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