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替代浸浴液中的Na+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基本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42. 神经轴突经河豚毒素处理后,其生物电的改变为
A.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C. 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 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3. 可兴奋细胞电压钳实验所记录的是
A.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B. 离子电流本身 C. 膜电位
D. 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
44. 可兴奋细胞的正后电位是指
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C.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D.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E.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和超极化电位
45. 可兴奋细胞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6. 在可兴奋细胞,能以不衰减的形式在细胞膜上传导的电活动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7. 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
A. 各自平衡电位 B. 细胞的阈电位 C. Na+-K+泵的活动程度
D. 绝对不应期长短 E. 刺激的强度
48. 细胞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电活动过程是
A. 形成静息电位的K+外流 B. 动作电位去极相的Na+内流
C. 动作电位复极相的K+外流 D. 复极后的Na+外流和K+内流
E. 静息电位时极少量的Na+内流
49.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生物电的改变为
A.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改变
50. 采用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
A. 静息电位 B. 锋电位 C. 锋电位和后电位
D. 单相动作电位 E. 双相动作电位
51. 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
A. 组织反应强度 B. 动作电位幅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 阈刺激或阈强度 E. 刺激持续时间
52. 阈电位是指一种膜电位临界值,在此电位水平上,神经细胞膜上的
A. Na+通道大量开放 B. Na+通道少量开放 C. Na+通道开始关闭
D. K+通道大量开放 E. K+通道开始关闭
53. 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的阈电位值较其静息电位值
A. 小40~50 mV B. 小10~20 mV C. 小,但很接近
D. 大10~20 mV E. 大40~50 mV
54. 神经纤维上前后两个紧接的锋电位,其中后一锋电位最早见于前一锋电位兴奋性周期的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低常期之后
55. 如果某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为2 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
A. 5 次 B. 50 次 C. 100 次 D. 400次 E. 500次
56. 神经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
*57.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的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
A. 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导到另一端
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
C. 将在中点相遇后停止传导
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
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
58.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
A. 反应幅度都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B. 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
C. 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 都有不应期
E. 都有Na+通道的激活
59. 局部反应的时间总和是指
A.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60. 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
A.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61. 下列哪一过程在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中起关键作用?
A. 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 B. 神经末梢去极化
C. 神经末梢处的Na+内流 D. 神经末梢处的K+外流
E. 神经末梢处的Ca2+内流
62. 在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离子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63. 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浆内的Ca2+来自
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Ca2+内流
B. 细胞膜上NMDA 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Ca2+内流
C. 肌浆网上Ca2+释放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内Ca2+释放
D. 肌浆网上Ca2+泵的反向转运
E. 线粒体内Ca2+的释放
64.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
A. 乙酰胆碱合成加速 B.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 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
D. 乙酰胆碱水解减慢 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变异
65.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冲动的反应降低是由于
A. 递质含量减少 B. 递质释放量减少 C. 胆碱酯酶活性增高
D. 受体数目减少或功能障碍 E. 微终板电位减小
66. 下列哪种毒素或药物能阻断骨骼肌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A. 河豚毒素 B. 阿托品 C. 箭毒 D. 心得安 E. 四乙铵
67. 引发微终板电位的原因是
A. 神经末梢连续兴奋 B. 神经末梢一次兴奋
C. 几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 D. 一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
E. 自发释放的一个ACh 分子
68. 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胆碱乙酰转移酶 B. 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Na+-K+依赖式ATP酶 E. 单胺氧化酶
69. 肌丝滑行理论的直接证据是骨骼肌收缩时
A. 明带和H 带缩短,暗带长度不变 B. 明带缩短,暗带和H 带长度不变
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 带不变 D. 明带、暗带和H 带长度均缩短
E. 明带、暗带和H 带长度均不变
70. 骨骼肌收缩时,下列哪一结构的长度不变?
A. 明带 B. 暗带 C. H 带 D. 肌小节 E. 肌原纤维
71. 将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牵拉伸长后,其
A. 明带长度不变 B. 暗带长度增加 C. H带长度增加
D. 细肌丝长度增加 E. 粗、细肌丝长度都增加
72. 生理情况下,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都属于
A. 等张收缩 B. 等长收缩 C. 单收缩
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73. 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
C. 间隔大于潜伏期的连续阈下刺激 D. 间隔小于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
E. 间隔大于收缩期的连续阈上刺激
74. 骨骼肌细胞的钙释放通道主要位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
A. 连接肌浆网 B. 纵形肌浆网 C. 横管 D. 运动终板 E. 线粒体
75. 骨骼肌舒张时,回收胞浆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
A. 连接肌浆网 B. 纵行肌浆网 C. 横管 D. 一般肌膜 E. 线粒体
76.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
A. 兴奋性 B. 初长度 C. 传导性
D. 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 E. 收缩性
77.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骨骼肌收缩时的
A. 缩短速度加快 B. 缩短长度增加 C. 主动张力增大
D. 缩短起始时间提前 E. 初长度增加
78. 各种平滑肌都有
A. 自律性 B.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C. 细胞间的电耦联
D. 内在神经丛 E. 时相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
79. 与骨骼肌收缩机制相比,平滑肌收缩
A. 不需要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B. 没有粗、细肌丝的滑行
C. 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 D. 有赖于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E. 都具有自律性
80. 下列有关平滑肌收缩机制的各个环节中哪一环节与骨骼肌收缩相类似?
A. 钙-钙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 B.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激活
C. 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 D. 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结合
E. 肌球蛋白轻链脱磷酸,粗细肌丝解离
参考答案:
41.B 42.C 43.A 44.D 45.A 46.A 47.A 48.D 49.D 50.E 51.D 52.A 53.B 54.B 55.E 56.C 57.C 58.E 59.A 60.C
61.E 62.D 63.C 64.B 65.D 66.C 67.D 68.B 69.A 70.B 71.C 72.E 73.D 74.A 75.B 76.D 77.C 78.E 79.C 80.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