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在过敏反应时,其数量明显增加的血细胞是( D )
A、淋巴细胞 B、嗜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27、具有变形性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激活淋巴特异免疫功能的是D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巨嗜细胞 E、淋巴细胞
28、急性化脓菌有感染时,显著增多的是E
A、红细胞 B、血小板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9、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C
A、不易形成止血栓 B、血管不易收缩 C、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血凝块回缩障碍 E、血液凝固障碍
30、不属于生理性止血过程的是E
A、血小板黏着于受损血管 B、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C、血小板释放5-HT使小血管收缩 D、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E、使凝血块液化脱落,恢复正常
31、以下不是血小板的生理功能E
A、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B、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C、参与止血
D、促进凝血 E、吞噬、病原微生物,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32、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C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因子Ⅷ的激活
33、唯一不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B
A、因子I B、因子III C、因子VII D、因子XII E、因子II
34、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依赖于:D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K E、维生素E
35、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凝血因子是D
A、因子I B、因子III C、因子VII D、因子XII E、因子II
36、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凝血因子是B
A、因子I B、因子III C、因子VII D、因子XII E、因子II
37、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
A、因子X的激活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有无血小板参与 E、有无 Ca2+参与
38、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途径始于D
A、FⅤ B、FⅧ C、FⅨ D、FⅩ E、FⅪ
39、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C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E、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40、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C
A、加速因子Ⅶ复合物的形成 B、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激活因子Ⅻ E、促进血小板聚集
41、抗凝血酶III的抗凝血作用主要是D
A、抑制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 B、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C、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使凝血酶失去活性 E、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2、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D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 抑制血小板聚集
43、A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A
A、A凝集原 B、B凝集原 C、D抗原
D、A凝集原和B凝集原 E、无A凝集原和B凝集原
44、AB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D
A、A凝集原 B、B凝集原 C、D抗原
D、A凝集原和B凝集原 E、无A凝集原和B凝集原
45、已知供血者血型为A,交叉配血实验中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受血者血型为D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以上都不是
46、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的血浆凝集,而其血浆与B型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D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D型
47、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C
A、C抗原 B、c抗原 C、D抗原 D、d抗原 E、E抗原
48、Rh 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C
A、C 抗原 B、A抗原 C、D抗原 D、E 抗原 E、B 抗原
49、Rh 阴性母亲,其胎儿若 Rh 阳性,胎儿生后易患D
A、血友病 B、白血病 C、红细胞增多症 D、新生儿溶血病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0、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B
A、主侧指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次侧指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相混合
B、对已知的同型血液输血,可不必做此试验
C、主侧和次侧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
D、主侧有凝集反应,不论次侧有何结果,均不能输血
E、主侧无凝集反应,次侧发生凝集,在严密观察下,可以少量、缓慢输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