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正常产褥
产褥期母体变化
1.生殖系统的变化
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大。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1)子宫体
①子宫体肌纤维缩复
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分娩结束时约为1000g,产后1周时约为500g,产后2周时约为300g,直至产后6周时约为50g,接近非孕期子宫大小。
②子宫内膜的再生
整个子宫的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处外,子宫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内膜修复。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时。
(2)子宫颈
于产后2~3日,子宫口仍可通过2指。于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时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分娩时宫颈发生轻度裂伤,多在子宫颈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3)阴道及外阴
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但阴道于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状态。分娩后的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日内自行消退。会阴部若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均能在3~5日内愈合。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
(4)盆底组织
若能于产褥期坚持作产后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若盆底肌及其筋膜发生严重断裂,可造成盆底松弛,导致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2.乳房的变化
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随着胎盘剥离排出,产妇血中胎盘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胎盘生乳素的6小时内消失,孕激素的几日后下降,雌激素则在产后5~6日内下降至基线。产后呈低雌激素、高催乳激素水平,乳汁开始分泌。
初乳中含蛋白质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脂肪和乳糖含量则较成熟乳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产后7~14日所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加。产后14日以后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蛋白质占2%~3%,脂肪约占4%,糖类占8%~9%,无机盐占0.4%~0.5%,还有维生素等。初乳及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体,如分泌型IgA。由于多数药物可经母血渗入乳汁中,应考虑药物对新生儿有无不良影响。
3.其他系统的变化
①血液及循环系统的变化
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创面能迅速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量。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内降至正常。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稍减少。血小板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②消化系统的变化
产后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约需2周恢复。产褥期容易发生便秘。
③泌尿系统的变化
于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多量水分,需在产褥早期主要经肾排出,故产后最初数日的尿量增多。肾盂及输尿管生理性扩张,需4~6周恢复正常。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④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哺乳产妇垂体催乳激素于产后数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时此值增高;不哺乳产妇则降至20μg/L。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产褥期临床表现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产后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产后的脉搏略缓慢,约于产后1周恢复正常。产后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使呼吸深慢。血压于产褥期平稳,变化不大。
2.子宫复旧
产后第1日因宫颈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致使宫底稍升至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日子宫降入骨盆腔内。
3.产后宫缩痛
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多见于经产妇。哺乳时反射性缩宫素分泌增多使疼痛加重。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