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本病与中医学“胸痹”、“心痛”相类似,可归属于“猝心痛”、“厥心痛”等范畴。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多种因素交互为患,引起心脉失养、心脉不畅 而发为本病。
本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位在心, 涉及肝、脾、肾 等脏。病性总属本虚标实,虚为气虚、阴虚、阳虚 而心脉失养,以心气虚为常见;实为寒凝、气滞、痰浊、血瘀 痹阻心脉,而以血瘀 为多见。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瘀血闭阻心脉,则心胸猝然大痛,痛不可自止,而发为真心痛;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发为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可出现喘咳、水肿。
二、中医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加重 ,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因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浊内阻证
证侯:胸闷痛如窒,气短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 ,纳呆恶心,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痹。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3.阴寒凝滞证
证候:猝然胸痛如绞 ,天冷易发,感寒痛甚 ,形寒,甚则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心悸短气,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或沉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隐隐,时轻时重 ,遇劳则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舌质淡暗,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心悸气短,倦怠懒言 ,头晕目眩,心烦多梦,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6.心肾阴虚证
证候:胸闷痛或灼痛 ,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丸加减。
7.心肾阳虚证
证候:心悸而痛,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 ,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