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骨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脉症取合
一个正确诊断的确立,须要建立在对客观病情全面占有的基础上,而望闻问切就是获得这种材料的必要手段。医者经过全而收集病情并对其做深入缜密的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从而完成了辨证的全过程。通常对四诊获得的材料越丰富全而,越有利于彼此间的互相联系与印证,诊断的正确性就越高。
每病皆有应见之脉症,如太阳伤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而喘,口和不渴,脉浮紧。邪八少阳而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脉弦细。脉数见热证,脉迟见寒证,虚证脉弱,实证脉强,脉浮有表证,脉沉有里证,由于脉象与症状表现相一致,古人称之为脉症相应,这是发病的一般情况。也有虚证现实脉,实证现虚脉,热证脉迟,寒证脉数等,由于脉与症不相吻合,这就是脉症不应。脉症相应者为顺,治疗起来一般较为顺手,脉症不应为逆,治疗起来较为复杂。
由于脉症不应是症状和脉象各反映一种性质的病症,其中因有一真一假而不能并存,就须舍弃一方,而以另一方为判断疾病的依据,因有取有舍,前人对这种情况就称为脉症的取舍。辨证过程中脉症取舍说的由来已久,陶节庵就是对此论述较早的一位医家。陶氏在其所谓邪热入府,大便难也,大便不难,岂敢下乎?其脉虽沉,亦有可汗者,谓少阴病,身有热也,假若身不发热,岂敢汗乎?此取症不取脉也。“陶氏又说:”大抵病人表里虚实不同,邪之传变有异,有症变者,或有脉变者,或有取症不取脉者,或有取脉不取症者。“尔后,李中梓、张景岳、张路玉、何梦瑶诸医家,都曾论及这个问题并有所发挥,成为诊断学中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分舍脉从症与舍症从脉两个方面予以叙述。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