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临床类型/诊断方法
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传染病;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
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是传染病中最常见的一型。
传染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①传染病的地区分布:有些传染病局限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如黑热病、血吸虫病;有些传染病可由一些特定的动物为传染源或传播媒介,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染给人或家畜。
②传染病的时间分布:不少传染病的发生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好发于夏、秋季。
③传染病的人群分布: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职业有密切关系,如百日咳和猩红热多发于1~5岁儿童,林业工人易被蚊虫叮咬而感染虫媒传播传染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等)。
临床资料
1.病史及症状
要全面准确了解患者病史,特别注意起病方式、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与诱发因素、发热与皮疹的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等,它们具有疾病鉴别意义。
其中特殊症状意义重大,如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症等。
2.体格检查
应认真检查,不要有遗漏,特殊体征应特别关注,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科氏斑、百日咳的痉咳、白喉的假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狂犬病的“恐水”征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应用最广。
白细胞总数增高见于大多数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和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主要见于: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布鲁菌病、结核病、伤寒与副伤寒;多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登革热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蠕虫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并殖吸虫病等,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见于伤寒等。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大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蠕虫感染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2.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出病原体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
一些病原体可采用患者的体液、组织、分泌物与排泄物直接检出,如血片或骨髓片找疟原虫或微丝蚴,涂片染色法检查各种细菌,大便检测寄生虫卵,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喉杆菌和军团杆菌等。
一些病原体可采用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痰、骨髓和皮疹内含物进行人工分离培养检出,如细菌、螺旋体、真菌采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立克次体采用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病毒的分离采用细胞培养等。
(2)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发展的方向。
①分子杂交技术:可用DNA印迹法、RNA印迹法分别检测样品中病原体的DNA或RNA,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组织中病原体核酸。
②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检测病原体的RNA或DNA。本方法有很高的特异性,在体外可大量扩增病原体核酸,增加了检测敏感性,但要防止标本污染。
3.免疫学检测
应用已知的抗原、抗体检测患者血清或体液中相成的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各种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法(RIA)、荧光抗体技术(FAT)等。
(1)特异性抗原检测
一般在感染早期(相应抗体出现之前)或慢性感染状态下出现,特异性抗原是病原体存在的证据。如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血吸虫循环抗原等。检测特异性抗原比特异性抗体更为可靠,但抗原大多容易被抗体中和,或慢性感染期抗原量少,达不到检测试剂的最低检测量,是抗原检测试剂研究的难点。
(2)特异性抗体检测
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
特异性IgM型抗体的检出有助于现存或近期感染的诊断。
特异性IgG型抗体的检出,尤其是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才有助于诊断。
其他检査
1.内镜检查
(1)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
常用于诊断消化系统传染病,如伤寒、阿米巴痢疾等。
(2)纤维支气管镜
常用于诊断支气管淋巴结核病、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病。
2.影像学检查
包括B型超声波检查,常用于肝炎、肝硬化、肝脓肿等的诊断或鉴别诊断;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常用于诊断脑脓肿、脑囊虫病;X线胸片,常用于诊断肺结核、肺吸虫病。
3.活体组织检查
常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肺结核、艾滋病和各种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关推荐:
202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