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先期:
1.脾(补)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固)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3.阳(清)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4.阴(两)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5.肝(丹)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当地)肾虚: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大补)血虚: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虚《金》血寒(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
4.实《全》血寒(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
5.气(乌)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前后无定期:
1.肝(逍)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固)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举)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热(保)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茜草
3.瘀(笑)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归)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2.血(滋)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瘀(桃)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苍)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芎归汤
六、经期延长
1.气(举)气虚型:补气升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两+二)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廘茹丸
3.瘀(桃+笑)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七、经间期出血:
1.阴(两+二)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止淋)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瘀(止血)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止崩)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气(苁)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3.阳(右)肾虚(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4.阴(左+二)肾虚(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5.虚(上下)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6.实(清固)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7.瘀(止血)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
1.气血(荣)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苁)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一)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瘀(府)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苍+四)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
1.滞(膈)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少)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清调)湿热蕴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圣)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益调)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