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概说:简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
(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
(三)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五行学说。
三、五行特性(重点)
(一)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具体内容
1.“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
3.“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一)归类的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
(二)归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三)归类举例:教材50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讲解如何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的内容;解释表中“五音”、“五化”、“五声”、“变动”等词语的涵义)。
(四)归类的意义: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构建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概说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1)含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母子关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 (举例)。
2.五行相克
(1)含义: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所不胜”、“所胜”关系:在五行相克(又称“相胜”)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举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难点)
1.五行制化
(1)含义: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3)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相关推荐:
![]() 实验班:包含基础学习班冲刺精讲班答疑精讲应试技巧班,赠实践技能课程。交互式课件,签署协议,考试未过返学费=2450元 立即报名>> 详情咨询:4000-888-566 |
无忧通关班:包含实践技能和笔试特色班全套课程,报名审核不通过或实践技能考试不通过,下期技能+笔试免费再学。 特别说明:课程课件可不限时间、次数观看,直至当期考试结束后1周关闭。 选购其他套餐>> ![]() |
|||||||
实践技能 | 课程名称 | 免费试听 | 授课老师 | 课时 | 报名 | ||
实践技能 | ![]() |
张云清/白博士等 | 44 | 立即报名 | |||
综合笔试 | 课程名称 | 免费试听 | 基础学习班 | 冲刺精讲班 | 报名 | ||
授课老师 | 课时 | 授课老师 | 课时 | ||||
中医基础 | 中医基础理论 | ![]() |
许教授 | 20 | 张教授 | 2 | 优惠价 1150元 ![]() |
中医诊断学 | ![]() |
陈博士 | 13 | 杨博士 | 6 | ||
中药学 | ![]() |
吴教授 | 14 | 吴教授 | 6 | ||
方剂学 | ![]() |
高教授 | 18 | 高教授 | 7 | ||
中医临床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 |
宋晓华 | 29 | 宋晓华 | 11 | |
中医外科学 | ![]() |
闫敬之 | 21 | 闫敬之 | 7 | ||
中医妇科学 | ![]() |
许教授 | 16 | 许教授 | 4 | ||
中医儿科学 | ![]() |
沈 曦 | 9 | 李老师 | 6 | ||
针灸学 | ![]() |
白博士 | 16 | 白博士 | 5 | ||
西医及临床医学 | 诊断学基础 | ![]() |
王 逸 | 28 | 汤以恒/王 逸 | 7 | |
传染病学 | ![]() |
侯教授 | 15 | 侯教授 | 5 | ||
内科学 | ![]() |
冯博士 | 8 | 冯博士 | 7 | ||
医学伦理学 | ![]() |
宇 鸿 | 7 | 宇 鸿 | 3 | ||
卫生法规 | ![]() |
宇 鸿 | 6 | 宇 鸿 | 3 |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