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概说:简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
(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
(三)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五行学说。
三、五行特性(重点)
(一)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具体内容
1.“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
3.“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一)归类的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
(二)归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三)归类举例:教材50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讲解如何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的内容;解释表中“五音”、“五化”、“五声”、“变动”等词语的涵义)。
(四)归类的意义: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构建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概说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1)含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母子关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 (举例)。
2.五行相克
(1)含义: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所不胜”、“所胜”关系:在五行相克(又称“相胜”)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举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难点)
1.五行制化
(1)含义: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3)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