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行胜复
(1)含义: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规律:“有胜则复”(“子复母仇” )。举例。
(3)意义: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1)含义:五行相乘(又称“重克”、“倍克”),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即超过了正常限度的制约或克制)。
(2)次序: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3)形成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
(4)相乘与相克的异同
①五行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
②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在人体,表示生理现象。相乘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1)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2)次序: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形成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在于相克次序的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2)联系:可以相伴发生。即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于强盛,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木过于虚弱,既可受到土的反侮,又可受到金乘。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略讲)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特点(举例)。
2.以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来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即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重点)
病变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含义;举例;一般规律。
(2)子病及母:含义;举例;三种情况。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两种情况;举例。
(2)相侮:两种情况;举例。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根据面色、口味、脉象等异常变化,以事物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举例。
2.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举例。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五行归属,药物的五色、五味分入五脏。举例。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治疗疾病时,除了针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以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适当调整相关脏腑的功能,以截断疾病的传变。举例。
3.确定治则治法(重点)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泻子(“实则泻其子”)各自的含义、适用病证及举例。
②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抑强、扶弱各自的适用病证及举例。
治疗相乘、相侮的病证,应同时采用抑强、扶弱的治则,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在一般情况下,多侧重于“抑强”,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但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采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被克”方的功能,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②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4.指导针灸取穴(略)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自学)
属于“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即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和五行生克规律,利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举例。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