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
一、定义
小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为异常汗出,称为汗证。
有关文献称之为“多汗”、“漏泄”、“汗大泄”、“喜汗”、“太阳虚汗”等。
【概述】
二、汗证分类
自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
盗汗:睡中汗出,醒则汗止。
三、汗证发病特点
常见,婴幼儿多见,预后好。
汗证.概述
四、汗出的生理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为人的阴津所化生,受卫气调节,是人体阴阳营卫交通,调节体温,润泽肌肤,废液自出的一种生理现象。
小儿生机旺盛,腠理不密,故较成人易汗出。
在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而汗出多者,不须治疗。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无故汗出过多 。
2、排除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所致的汗出增多。
3、传染病、风湿热、低血糖、甲亢、休克及某些疾病恢复期的汗出一般不以汗证为其诊断)。
汗证.诊断
二、诊法提示
1、注意生理状态下的汗出。
2、注意患儿的年龄、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户外活动情况、有无骨骼病变及夜啼。有无长期发热、消瘦、咳嗽、淋巴结肿大。
3、注意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
4、结合血常规、血沉、抗O 、血清钙磷测定、PPD试验、胸片及腕骨片等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辨明虚实。
虚:汗多而易感、纳呆、乏力、五心烦热、舌淡、脉无力。
实:汗多而黄,形体壮 实、舌红、苔黄腻。
汗证.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治本为主:分清虚实而治,调和阴阳、补虚为基本原则,实证者宜清热化湿。
治标为辅:结合敛汗。
汗证.辨证论治
三、hz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汗多且自汗为主而易感、动后汗多为特征。
证侯分析: 治法:益气固表敛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纳呆者,加焦三仙。
2、营卫不和
证候:自汗为主,或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汗出不透+营卫不和的表现。
证侯分析: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黄芪。
3、气阴亏虚
证候:盗汗或自汗+气虚表现+阴虚表现为特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
加减: 气虚突出者加黄芪、白术,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柏,汗出不止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酸枣仁。
4、湿热迫蒸
证候:汗多而黄,皮肤粘腻,体质壮实,舌质红,苔黄腻,脉有力。
证侯分析:调护或饮食失宜,心脾积热,心热迫津,湿热外蒸。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
加减:尿少者加滑石、车前草,汗黄甚者加茵陈。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内服
1、玉屏风颗粒剂,适量,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2、生脉饮(口服液) 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每次5~10ml,每日2~3次,用于气阴两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味子粉适量(2-3g)调成糊状,晚上敷脐,治疗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外扑,治自汗或盗汗。
【预防与调护】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并注意病后调护。
3、小儿时期慎用辛散药物,勿温补太过少食肥甘厚腻食物。
4、汗多湿衣,及时更换。
5、汗出过多易致伤津耗气,应及时补充水分及易 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