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病色交错内容)
五脏 |
正色 正病 |
病色交错 |
附注 | |||
色生病 吉中之顺 |
病生色 吉中小逆 |
病克色 凶中之顺 |
色克病 凶中之逆 |
1.相生为吉,顺证。 色生病为吉中大顺 病生色为吉中小逆 2.相克为凶,逆证。 病克色为凶中之顺 色克病为凶中之逆 | ||
肝 |
青 |
黑 |
赤 |
黄 |
白 | |
心 |
赤 |
青 |
黄 |
白 |
黑 | |
脾 |
黄 |
赤 |
白 |
黑 |
青 | |
肺 |
白 |
黄 |
黑 |
青 |
赤 | |
肾 |
黑 |
白 |
青 |
赤 |
黄 |
望诊(五色主病)
病色 |
主病 |
证型 |
临床表现 |
赤色 |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
实热证 |
满面通红 |
阴虚证 |
午后两颧潮红 | ||
戴阳证 |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 | ||
白色 |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
面色发白 |
血虚证,失血证 |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 ||
阳虚证 |
面色晄白 | ||
阳虚水泛 |
面色晄白虚浮 | ||
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
面色苍白 | ||
黄色 |
主脾虚、湿证 |
脾虚,湿邪内蕴 |
面色发黄 |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
面色萎黄 | ||
脾虚湿蕴 |
面黄虚浮 | ||
黄疸 |
面黄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湿热为患 面黄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寒湿为患 | ||
青色 |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
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筋脉拘急,疼痛剧烈,热极动风 |
面见青色 |
寒盛、痛剧 |
面色淡青或青黑,如:气滞腹痛、寒滞肝脉 | ||
阴寒内盛,心阳暴脱、真心痛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 | ||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 | ||
肝郁脾虚 |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 | ||
动风先兆 |
小儿高热抽搐,面部青紫,尤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为甚 | ||
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
妇女面色青 | ||
黑色 |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
肾阳虚、剧痛 |
面色发黑 |
肾阳虚 |
面黑暗淡或黧黑 | ||
肾阴虚 |
面黑干焦 | ||
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
眼眶周围发黑 | ||
血瘀 |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
望诊(面色归纳表)
五色 |
五脏 |
常色面色 |
平人 |
病人 | ||
有华无病 |
无华将病 |
有华主生(善色) |
无华病危(恶色) | |||
青 |
肝 |
以缟裹绀 |
如苍璧之泽 |
如蓝 |
如翠羽 |
如草兹(枯草) |
赤 |
心 |
以缟裹朱 |
如白裹朱 |
如赭 |
如鸡冠 |
如衃pei血 |
黄 |
脾 |
以缟裹栝蒌实 |
如罗裹雄黄 |
如黄土 |
如蟹腹 |
如枳实 |
白 |
肺 |
以缟裹红 |
如鹅羽 |
如盐 |
如豕shi膏 |
如枯骨 |
黑 |
肾 |
以缟裹紫 |
如重漆色 |
如地苍 |
如乌羽 |
如炲tai(锅底) |
望诊(肥胖与消瘦)
病名 |
临床表现 |
肥胖 |
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 |
病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 | |
“肥人多痰”、“肥人多湿” | |
消瘦 |
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 |
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 | |
病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 |
“瘦人多火” | |
《内经》所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为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
|
沉 |
清 |
浊 |
微 |
甚 |
散 |
抟 |
泽 |
夭 | |
表现 |
面色浮显于皮肤之外 |
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 |
面色清明,其色舒 |
面色浊暗,其色惨 |
面色 浅淡 |
面色 深浓 |
面色疏散,其色开 |
面色壅滞,其色闭 |
面色 润泽 |
面色 枯槁 |
主病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虚证 |
实证 |
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
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
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
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
转归 |
面色由浮转沉,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病邪自里达表 |
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
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而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而转虚 |
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
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危重;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