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4 五脏六腑俞、募穴名称及归属
五脏 |
背俞穴 |
募穴 |
六腑 |
背俞穴 |
募穴 |
肺 |
肺俞 |
中府 |
大肠 |
大肠俞 |
天枢 |
心包 |
厥阴俞 |
膻中 |
三焦 |
三焦俞 |
石门 |
心 |
心俞 |
巨阙 |
小肠 |
小肠俞 |
关元 |
脾 |
脾俞 |
章门 |
胃 |
胃俞 |
中脘 |
肝 |
肝俞 |
期门 |
胆 |
胆俞 |
日月 |
肾 |
肾俞 |
京门 |
膀胱 |
膀胱俞 |
中极 |
2.主治及应用
1)脏病、虚证多取俞穴。
2)腑病、实证多取募穴。
3)俞穴与募穴还常常配合应用称为俞募配穴法,用以治疗有关脏腑的疾病。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执业2002/2004/2005, 助理2002/2004),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郄穴
1.名称 郄穴是指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助理2000)。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郄穴,共计有16个郄穴见表5-5
表5-5 十六郄穴
经脉 |
郄穴 |
经脉 |
郄穴 |
经脉 |
郄穴 |
经脉 |
郄穴 |
手太阴肺经 |
孔最 |
手厥阴心包经 |
郄门 |
手少阴心经 |
阴郄 |
足太阴脾经 |
地机 |
足厥阴肝经 |
中都 |
足少阴肾经 |
水泉 |
手阳明大肠经 |
温溜 |
手少阳三焦经 |
会宗 |
手太阳小肠经 |
养老 |
足阳明胃经 |
梁丘 |
足少阳胆经 |
外丘 |
足太阳膀胱经 |
金门 |
阳维脉 |
阳交 |
阴维脉 |
筑宾 |
阳跷脉 |
交信 |
阴跷脉 |
跗阳 |
2.主治及应用 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例如,治疗肺病咯血,可取肺经郄穴孔最;治疗急性胃脘痛,可取胃经郄穴梁丘等。
下合穴
1.概念、名称 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大肠下合于足阳明经之上巨虚,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之下巨虚,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之委阳,胃下合于本经的足三里,胆下合于本经的阳陵泉,膀胱下合于本经的委中。
2.主治及应用 在临床上,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的病变。
八脉交会穴
1.概念、名称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它们是列缺、后溪、公孙、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
2.主治及应用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治疗所通奇经八脉的病证,又常将八穴分为四组,一上、一下配合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的病证。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及主治病证见表5-6。
表5-6 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及主治病证
所属经脉 |
八穴 |
所通八脉 |
治疗病证 |
足太阴脾经 |
公孙 |
冲脉 |
胃、心、胸 |
手厥阴心包经 |
内关 |
阴维脉 | |
手少阳三焦经 |
外关 |
阳维脉 |
目外眦、耳后、侧头、颊、颈肩、胸胁 |
足少阳胆经 |
足临泣 |
带脉 | |
手太阳小肠经 |
后溪 |
督脉 |
目内眦、颈项、耳、肩胛、腰背 |
足太阳膀胱经 |
申脉 |
阳跷脉 | |
手太阴肺经 |
列缺 |
任脉 |
胸、肺、膈、喉咙 |
足少阴经 |
照海 |
阴跷脉 |
交会穴
1.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2.应用交会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病证的作用,临床上常选用交会穴治疗多经病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