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单元 毫针刺法
考情分析
|
中医执业 |
A1 |
A2 |
B1 |
中医执业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点 |
针刺准备 |
2 |
0 |
0 |
针刺准备 |
0 |
0 |
0 |
进针方法 |
3 |
0 |
0 |
进针方法 |
0 |
0 |
0 | |
针刺角度和深度 |
0 |
0 |
0 |
针刺角度 |
1 |
0 |
0 | |
行针手法 |
2 |
0 |
0 |
行针与得气 |
0 |
0 |
0 | |
得气 |
0 |
0 |
0 |
—— |
|
|
| |
针刺补泻 |
5 |
0 |
0 |
针刺补泻 |
1 |
0 |
0 | |
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 |
0 |
0 |
0 |
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 |
0 |
1 |
0 | |
针刺注意事项 |
0 |
0 |
0 |
—— |
|
|
|
知识要点
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体位
1)仰卧位适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以及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于取头、项、脊背、腰部腧穴,以及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消毒
1)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2)针具消毒高压蒸汽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
3)腧穴部位和医者手指的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腧穴部位消毒时,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即可。
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针刺的角度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行针方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示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2.辅助手法 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得气
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针刺补泻
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执业2001/2003)。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
1.晕针
(1)表现:病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助理2006)。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
2.滞针
(1)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2)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3)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血肿
(1)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2)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3)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相关推荐: